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

栏目:党政司法发布:2005-08-11浏览:2199下载280次收藏

研讨的实践背景和需要

 

非公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走过了一条颇为曲折的道路。解放后,中国一度想人为消灭非公经济,建立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但是,非公经济在我国并没有彻底消失过,即使在对非公经济批判最为的严厉“文革”时期,非公经济的“星星之火”也还存在。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公有土地的产量只相当于等量私有土地出产的25%。把公有土地出售给私人,新的所有者就会受到刺激监督各种活动,消除浪费,并且细致入微地考虑怎样最有利地使用每一英寸土地。当代经济学家斯蒂夫·汉克则根据“官僚机构双倍法则”阐明,生产同样的产品或服务,公有企业需要支出两倍于私营企业的成本。换句话说,作为一个规律,一个公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之后,大约可以节省一半成本。其实他们两人讲的都是一个意思:非公经济能激发所有者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成本收益。

正因为非公经济的这些特点,生产力的发展还离不开非公经济,人为消灭非公经济的做法即违背规律,也是不现实的。“文革”期间,个体经济是我国仅存的非公经济,当时已经濒临灭绝,但全国从事个体经济的仍然有15万人。而且,非公经济不仅有“星星之火”,在有的地方还窜出了火苗子。1976年,中央新闻电影记录片《铁证如山》在全国各地播放,其中有一段解说词称:石狮的资本主义小摊点有993个,日成交额达60余万元。“文革”期间,石狮还出现螺丝大王、水产大王等八位商贩,他们年收入超过一万元而成为批判典型,被称为“八大王”。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非公经济恢复了合法的生存权,飞速发展起来,特别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更为迅猛。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非公经济平均每年以30%速度发展,对gdp贡献率,1989年不到1%,2000年已达到20%以上。截至2002年底,全国个体企业2433万户,私营企业208万户,合计2641万户;注册资本金:个体企业3435亿元,私营企业18212亿元,共21647亿元;恢复“雇佣”职工:个体企业4760万人,私营企业2713万人,共7473万人;营业收入:个体企业19647亿元,私营企业11484亿,共31131亿元。另据媒体报道,有专家分析,中国目前非公有制企业的实际从业人员已有上亿人。

当一件事物发展壮大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或者人们预见到它必将发展起来进而产生这种影响的时候,就会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改革开放前非公经济虽然在我国存在着,但那时候非公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人们感觉不到它与自身的关系,也预见不到非公经济会有今天的发展。因此,那时候研究青年,不会,也没必要讨论“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这样的问题。今天,把“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作为一个论题提出,本身就表明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二者之间必有某种深切的关系。而这种深切关系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非公经济已经发展壮大到相当可观的程度,因而对整个社会,对社会上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各个群体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青年研究界到了应该深入探讨和思考“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这一问题的时候了。

青年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发展。我国非公经济发展到今天这样规模和程度,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