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文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文)
【摘要】:随着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我们国家也吹响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军的号角。究竟小康社会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有些什么特质? 如何确定小康社会的实践取向?如何建成小康社会?本文就上述问题作一个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从“解決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责任制展和完善,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境界,步入新阶段。着眼地解決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各项部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战略性、指导性,需要我们紧密结合实际,把各项任务贯彻好、落实好。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要正确认识小康社会的本质 在推动小康社会由建设向建成转化的时候,我们首先必须正确把握两个基本前提。这两个前提是: 小康社会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有些什么特质?认识小康社会的本质,需要从当代中国的社会形态来入手。当代中国的小康社会发展,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基本背景的。对现代化发展作出小康的定性要求,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基于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用是首要任务,现代化发展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重点的考量。这是从生活层面提出的一种阶段性的社会理想或者叫发展的目标导向。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在回答对方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问题的提问时,用了“小康之家”来直观、形象的描述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
之家。从生活角度看,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从此,建设小康之家,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目标。而建成小康之家,也成为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最终体现。2002 年1 月14 日,江泽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他指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将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这一要求,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维度延伸到与民生相关的各个领域,使小康社会发展有了新目标,小康之家建成有了时间表。而在2012 年11 月18日中共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在离我们确定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剩下不到十年的时候,胡锦涛又一次明确强调了这一时间。 通过几代领导人的论述,我们对小康社会的本质可以作这样的理解: 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和时间的
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文
本文2013-04-27 15:13:56发表“党政司法”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235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