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弱势群体医疗保障的制度分析——以某某市为例

栏目:医学论文发布:2013-03-13浏览:2101下载144次收藏
引  言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1]。弱势群体问题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保护和支持弱势群体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当前,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对待弱势群体问题上主要采用促进就业、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途径来解决,同时完善新医改中有关医疗保障方面的政策和内容,建立起保护和支持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体系。本文将主要针对某某市低收入群体以及由于疾病、残疾等原因导致贫困或可能导致贫困的城市人群的医疗保障制度进行分析。

1某某市弱势群体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情况

某某市在最初的医疗保障改革中,已经树立多层次医疗保障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以补充医疗保险为辅助的发展道路,融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及多种社会团体医疗救助的为一体的多层次保障结构。2008年,政府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各类医疗救助、医保减负政策的得到不断补充和完善,某某市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

1.1基本医疗保险 1.1.1  制度体系

某某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当然还有其他特殊性医疗保险,通过这些保险,基本覆盖了全市的户籍人口[2]。1997年3月,某某市列为国务院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城市,正式实施医保改革,到现在,某某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走过了十五个年头。2009年的新医疗保险改革方案将缴费率定为10%(个人交2%,用人单位交8%),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1.1.2 医保减负政策

这是某某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一项即将全面推行的崭新政策,主要以参加城市医疗保险的人群为受益对象。据释,未来五年内,政府及有关部门将会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加大财政和政策投入,从而使本市的医保减负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而在城市医疗保险基本政策中,有针对性的对弱势群体进行倾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门诊大病、家庭病床不设起付线,且报销比例高于普通门诊”等。

1.2 城乡医疗救助体系

政府医疗救助主要是通过医疗保险缴费补助、医疗费用补助和临时性救助三种形式加以实施[3]。某某市从2004年开始建立医疗救助制度,但是由于经济和社会原因,这一制度在医疗弱势群体的保护上却成效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医疗救助覆盖面不大:从目前全市主要实行的城乡基本医疗救助制度所取得的成效来看,实施救助的对象多限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员,而其他比如失地农民、残疾人等则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待遇,故而受益人群其实相当有限;再者,医疗救助保障程度相对较低:在城乡基本医疗救助制度下,低保医疗保障额度较低,对于日常小病的治疗需求尚且可以勉强应付,而对于大病、重病的高额医疗费用则无能为力。狭窄的保障范围和较低的保障水平致使医疗救助制度在医疗弱势群体保障问题上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2.1  实行医疗保险缴费补助

政府以强制征缴的形式来收取城市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保费,没有参加这两种保险的居民可选择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于参加与否属于自愿原则,因此缴费困难往往成为部分贫困居民获得保障的主要障碍[4]。某某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城镇低保人员等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一定补助,补助资金按月随低保金发放,其他享受本市民政部门定期定量生活补助的政府特殊救济人员个人缴费则实行全额补助。

 1.2.2 实行农村医疗费用补助

目前某某市主要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户、贫困户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弱势群体医疗保障的制度分析——以某某市为例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