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发扬传统廉耻文化,做好监狱队伍廉政建设
摘 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以实例概述了廉政建设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渊源,并强调了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加强当代监狱廉政文化的重要性,最后,结合监狱实际,提出了如何加强监狱廉政文化建设的几种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廉耻文化;廉政建设;监狱文化;
一、廉政建设的文化渊源
在二千五百年前,管仲在其《管子.牧民》中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儒家文化先驱孔子更是发展了管仲的礼义治国的基本思想,并注重廉耻看作人之价值认定的标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也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之言。儒家学说认为,以礼、义、廉、耻为维系国家生存发展的根本道德,而在四德之中,“廉”实际上处在核心地位。廉者必知耻,知耻则知廉。可以说,儒家以“礼义廉耻”为准则的政治文化,就是以廉德为核心的廉政文化。
“廉”作为为官者的品德,有清正、收敛、俭朴、明察等多重涵义。《周礼》对官吏的廉德有一个很全面的说明,即所谓“六计”:“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就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品格才算“廉”。可见,以廉为本是儒家追求的为官之德。
关于“政”,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就是说,如果执政者带头做到公正无私,那么下面的官员就不敢以权谋私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官者的伦理行为昭示着社会的伦理导向,是整个社会道德的表率。
孟子认为:“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对于有损自己保持廉洁的东西,坚决不能要,不能拿,一个人修心养性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物欲。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孟子认为,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反对人们在追求自己利益活动中胆大妄为,通过不法不义的冒险达到目的。同时,他也不否认个人利益的存在,认为人们可以合理合法地去获得或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与权利。但“生财有大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如果任凭自己的一己之私侥幸地行动、生活,就会走上邪路,将总有一天会不得不承受由此招致的一切羞辱。
继承发扬传统廉耻文化,做好监狱队伍廉政建设
本文2013-01-22 15:15:18发表“党政司法”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230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