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和宿迁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对仇和,以前只是在网上浏览网页,有些模糊的印象,只知道他主张铁腕行政,是个改革派。最近,看了《政道.仇和十年》这本书,对仇和在宿迁的十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就我从书中看到的、网上了解的,并结合我的思考,谈谈我对仇和执政宿迁和改革的浅显体会。
简单介绍一下仇和。现任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1996年以江苏省宿迁市市委常委、副市长的身份兼任沭阳县委书记,而后历任宿迁市市长、市委书记。2006年升任江苏省副省长,2007年调到云南任现职。在宿迁十年,他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取得了宿迁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但也因为采取铁腕手段、屡踩红线而颇受非议。
一、仇和宿迁改革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推进的各种改革,尤其是涉及产权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使传统的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和权利地位发生了改变。改革的结果就是:掌握资源分配同时也掌握改革政策制定的权力者,在这个改革中得到了一切;而国有企、事业单位普遍职工,尤其是非垄断行业国有企事业单位普遍职工,就成为传统既得利益集团中的弱势群体,失去了很多权力和原有利益。加之当时国家没有进行相应的福利保障改革,更加剧了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原本要继续推进的医疗和教育改革,也遭到普遍的质疑和反对。
面对这种情况,最好的选择是稳定,而稳定的实质就是不改革或改回去。所以,各地各级政府官员皆不敢进行实质性改革,只是借所垄断的土地等资源拉高gdp。但是,仇和却不避与利益集团的冲突,也不避官场风险,独自在他的一亩三分田上,为快速实现后发展地区的现代化,大刀阔斧地进行以市场化为主旨的医疗改革、教育改革,并进行相应的吏治整顿。因此,仇和的行为整个官场上十分另类和孤独。
同时,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进行市场化改革,应该说是一种不正确的导向。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社会舆论和政治形势都不允许。但是,仇和却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进行真正的攻坚式改革:打破传统公益事业领域职工的铁饭碗,进行教育和医疗等领域的产权私有化和民营化的市场化改革;在城市则打破装满城市小市民眼前利益的坛坛罐罐,大手笔进行拆迁和改建。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失去铁饭碗,那些被强制拆迁者的市民,这些传统的拥有一定特权的既得利益集团中的弱势群体,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好官、仇和看来的庸官们,利用其拥有的舆论能量,赢得了网络左右各派的同情和支持。但是,仇和的改革攻坚,在几年时间内就很快见到了成效。这既得益于产权私有化和民营化的经济效率,也利益于仇和的改革措施照顾到了那些铁饭碗被打破者的利益,以及在城市改造中充分照顾到了被拆迁者利益。所以现在很难再听到那些原来不理解而极力反对,到处喊冤的人的反对声音了。这与其它地方因拆迁导致久治难愈的社会伤口相比,仇和的改革措施和吏治,无疑是十分成功的。
二、仇和宿迁改革的执政理念
理论指导实践,思路决定出路。宿迁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与仇和的执政理念显然是分不开的。从《政道.仇和十年》一书中,我归纳出仇和执政的5种理念。因为是一己之见,正确与否,有待进一步斟酌。
1.菜农理论。仇和提出的菜农理论其实就是仇和的一种机遇观。大家知道菜农的特点,就是醒得早、下床早、起步早,天黑赶路,天亮进城,抢先一步,占领市场。正因为有“天黑赶路,天亮进城”、“领先一步,胜人一筹”的机遇观,宿迁才抓住了一次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别的地方因财政困难还在等、靠、要,希望靠上级支持来完成公路建设时,宿迁却自己集资,通过自身努力完成了在别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事业;当别的地力还在寄希望于上级支持来推进工业发展时,宿迁却把重点放在了招商引资上,通过撬动民间资本来推动工业化;当别的地方终于明白招商引资的重要性力拼优惠政策时,宿迁又把改革的触角伸向最为敏感的医疗领域、教改领域……
2.花钱办事理念。弗里德曼有著名的“花钱办事四种模式”理论:一是花自己的钱给自己办
仇和宿迁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本文2011-11-24 08:28:11发表“心得体会”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99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