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教育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计划
xx县教育局“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计划
2010年,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县教育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促和谐,以创新求发展,以管理谋效益,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努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十一五”期间主要成就
(一)以“两基”工作为重点,努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办人民满意教育作为奋斗目标,全县教育沿着依法治教、科学管理的良好轨道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五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全省“两基”迎国检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强领导,认真做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继续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做好适龄儿童入学,抓好控辍保学工作,努力提高女童和残疾儿童入学率,努力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009年3月被云南省教育厅等七部门授予“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2009年5月通过省人民政府“两基”复检验收,实现了义务教育历史性的跨越。
(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稳步发展
加强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办好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增加投入,加强管理,巩固省级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 所(景信乡),市级合格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所(娜允镇、勐马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每年2万人次。积极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青年干部、职工自学成才,参与各种层次的自学考试、等级考试、资格考试等。做好宣传和考生队伍的发展工作,搞好教材资料供应等服务,使在职干部职工的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三)扫盲工作取得实效
继续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工作方针,把扫盲工作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切实巩固提高脱盲成果,把脱盲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科技致富能力,青壮年非文盲率农业人口达95%以上,非农业人口达98%以上,复盲率控制在5%以下。
(四)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我县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工作,以提高教师素质能力为主要手段,采取了充实数量、提高素质等措施,认真抓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提高培训为重点,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学历层次。按编制教师数量不断得到及时补充,教师队伍质量不断得到提高。2006年以来补充小学教师121人,补充初中教师59人,新增教师学历全部合格,为我县教育事业长足健康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到2010年底,全县基础教育有专任教师1156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709人,初中专任教师330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46人。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7.74 %、98.18 %、90.91%。
(五)全县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建立
几年来,及时足额拨付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专项经费,保证了农村中小学校的正常运转。五年来,共拨付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专项经费5060.57万元,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切实开展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至今共资助学生198人次,共发放助学贷款116.13万元。积极开展经常性的助学活动,鼓励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捐赠助学资金。农村孩子上学不交费,广大人民群众的子女上学读书接受教育的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六)教学常规管理进一步加强,教育质量有了新提高
我县严格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紧紧围绕“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中心任务,加强质量监测,注重教育科学研究,深入基层学校调研、听课、评课、检查教师备课教案和作业批改情况、召开教师座谈会、现场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学校开展课题研究,帮助学校建立和完善校本研究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学校管理水平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教育质量有了新提高。高考上线人数、上线率逐年提高,2006年上线79人,上线率为33.1 %,2010年上线191人,上线率为84.5%。
(七)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一是建立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维修的长效机制。为缩小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我县把新增的教育经费重点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危房的改造力度。五年来,全县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共投入资金2289.76万元,实施危改项目45个,新建校舍16977平方米,修缮改造313平方米,实现了基本清除d级危房的目标。二是按照“两基”标准,加快学校仪器、图书的配备。目前全县中小学校教学仪器和计算机已基本到位、安装完毕。全县干部职工捐赠的31219册图书已分发到县属各中小学校。
(八)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
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行新课标,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素质教育水平再上新台阶。学校的德育教育活动生动活泼,新课程计划得到顺利实施,体、艺、卫工作齐抓共进,课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2010年工作总结
(一)全县教育基本情况
全县有各类学校55所(含民办学校、幼儿园3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小学41所(其中完全小学27所、初级小学14所),小学教学点2个,幼儿园3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各类学校在校生达21489人,其中普高生653人,职高生743人(其中送教下乡学生553人),初中生6000人,小学生12078人,幼儿园、学前班2015人。各类学校有教职工1336人,其中小学796人,初中403人,完中46人,幼儿园65人,职高10人,教师进修学校16人。全县校舍建筑面积为152197万平方米,其中,普通中学49697平方米,小学96092平方米,幼儿园2302平方米,职高2434平方米,教师进修学校1672平方米。全县有7—12周岁适龄儿童11053人,已入学11020人,入学率99.70%;13—15周岁适龄少年6181人,初中阶段在校生6000人,初中毛入学率97.07%;全县15—50周岁青壮年非文盲率99.16%。
(二)“两基”迎国检工作准备充分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省、市政府“两基”迎国检电视电话会议之后,我县把“两基”迎国检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狠抓落实。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成立了由县长为组长的“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配备了四名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两基”工作的指导与协调,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工作机构。二是完善工作机制。为加强责任落实,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齐抓共管机制,建立县领导班子分工联系乡(镇),乡(镇)领导班子分工联系村、村干部分工联系村民小组的工作制度。三是加大了督查力度。为确保各相关指标落实到位,我县严格按照省、市“两基”迎国检的指标要求,由县委督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各乡(镇)进行“两基”工作专项督查,对查出的问题进行限期整改落实。
 
县教育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计划
本文2011-01-09 17:32:39发表“年终总结”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85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