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市农业局十一五总结暨2011年工作部署

栏目:年终总结发布:2010-12-17浏览:2432下载244次收藏

    xx市是州府所在地,属中国沿边开放地带, 1986年批被批准为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主景区,1993年被批准为国家一类水运开放口岸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5年又被批准为国家级旅游渡假区。市域南北纵距 112公里 ,东西横距 98公里 ,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 112.39公里 ,总面积1043.7万亩。素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之称,是北回归线上唯一保持较完整的绿色明珠,澜沧江穿域而过,71条水系横贯东西。全市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239万亩,占国土面积的22.9%,森林复盖率由2005年的72%提高到84.46%,建设生态村78个,有9个乡镇被命名为云南省生态村乡镇,勐罕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xx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全市辖5乡5镇,一个街道办事处,96个村民委员会(社区)、 738个自然村。5个国营农场已划入xx市管理,驻有4个中央、省属科研单位,有2个国家级口岸,6个出境通道。常驻总人口38万,有傣、哈尼、基诺、拉古、布朗等1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68%,其中,傣族占总人口的35%。  

一、农业农村经济完成情况  

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6.5万元,年均增长14.69%,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   %,其中农业生产总值   亿元,增长   %。完成财政收入13.26亿元,年均增长48%,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3%提高到2010年的15.3%。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第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7.7%、20.9%和14.7%,三产构成比重从2005年的30:25:45调整为2010年的22:35:43。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3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66元,比“十五”期末分别增加了6043元和2298元。  

(一)粮食增产增收科技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  

     随着粮食产业在农业中的比较效益不断下降,粮经作物争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并被不断挤占。但在测土配方、良种应用、高产创建、旱育稀植和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以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等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的支撑下,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总产量平稳发展。  

    实施退耕还林等导致耕地面积从2005年的47万亩减少到2010年的38.7万亩,净减少8.3万亩;加上种粮旱地改种胶园、茶园13万亩,两项减少粮食用地21.3万亩。在“林改”和经营权证补换发工作中,查出漏统或未纳入统计面积达4.7万亩,五年中,实际减少种粮面积达到17.6万亩。其中,香蕉下田9万亩,改种胶园、茶园等经济作物8.6万亩。导致稻谷生产减少近两万吨,而冬玉米和饲料玉米面积增加近7.0万亩,总产量增加了近2.0万吨。  

   “十一·五”期间我市粮食主要为稻谷和玉米,2009年的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97.8%和99.3%。其中稻谷、玉米种植面积分别占粮豆总面积的54%和43.4%,总产分别占粮豆总产量的64.4%和34.8% 。玉米生产在面积大幅增加的同时,单产也在不断提高,四年间增幅达10%。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实施的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和种粮农资综合价格补贴政策的落实,有力推动了良种应用和科技措施的落实。一是投入财政资金万元,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地    万亩;二是投入财政资金 250万元,累计推广运用测土配方施肥173.45万亩;三是大力推广“两杂”优质良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30万亩;四是大力整合农业项目资金,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累计实施    万亩;五是大力推广玉米地膜复盖技术,累计推广运用     万亩;六是切实加大病虫害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统防统治和专业化机械防治技术,共投入财政资金       万元,累计防治    万亩;七是大力推广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降低种粮农民劳动强度和成本,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在财政资金的大力扶持和农业科技措施的有力支撑下,全市累计增产粮食达到     万吨,累计减少病虫害损失   万吨。预计2010年全市粮食将保持稳定发展,种植面积43万亩,总产量实现12.9万吨,较“十一五”农业产业化规划目标13.9万吨减产1万吨。  

(二)橡胶产业对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巩固  

天然橡胶与石油、煤炭和钢铁并称为四大工业原料,是重要战略资源。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尤其是经过“十一五”的提质增效转型发展,橡胶产业已发展成为xx市农业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来源于橡胶收入。目前,全市10个乡镇、86个村委会、676个自然村的4.47万户农户有橡胶园,有11.84万人参与民营橡胶产业生产经营活动。辖区内建有民营橡胶加工厂35座,国营农场10座。  

 预计2010年全市橡胶种植面积达到192.4万亩,干胶总产量实现12.7万吨,比2005年增加2.3万吨,增长21.9%。其中,民营橡胶种植面积由76.21万亩增至123.22万亩,开割面积由38.59万亩增至51.63万亩,干胶产量由5.82万吨增至7.02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62%、74.8%和82.9%。平均单产达到了136公斤,比“十一五”农业产业化规划目标120公手提高了16公斤。  

“十一五”期间,投入各级财政资金   万元,实施了橡胶良种苗木补贴和“割胶工培训”工程、“低产低质胶园改造”、“橡胶抗旱定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橡胶病虫害防治”等政策和技术措施,确保了橡胶在自然灾害和病虫灾害频繁发生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橡胶产业的又快又好的发展。  

(三)茶叶产业对提升全市山区农民增收能力进一步增强  

茶产业是xx市山区乡镇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又是主要出口创汇产品。全市5乡5镇、1个街道办事处、46个村委会、365个自然村均有茶叶种植。农村从事茶叶生产经营1.19万户、6.83万人,为山区2.6万人增收致富建立了稳定可靠的产业支撑。其中普文、勐旺、大渡岗、基诺和景讷等5个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有45%来源于茶叶。  

“十一五”期间,全市制茶企业由200户增至219户,其中精制茶厂由14个增至20个。形成了绿茶、普洱茶两大类和“易昌号”、“昌泰号”、“龙园号”、“云芽牌”、“岗绿牌”、“ 茉莉花型普洱”、 “大渡岗牌”、 太阳鼓”等知名品牌。茶叶产业从数量扩张型向优质高产效益型转变,重点实施了“山区人均1亩良种茶”工程、低产茶园改造和绿色茶园防控等科技措施,突出发展了无性系良种茶品种,着力发展生态绿色茶园建设。目前,全市8家茶叶企业的1.57万亩获得有机茶相关机构认证,6家茶叶企业的3.22万亩获得绿色食品茶认证,12万亩茶园通过无公害茶产地认定。全市树龄100-600年的古茶树古茶园1.12万亩。  

全市茶叶面积达到28.5万亩,预计干毛茶产量1.34万吨,比2005年增加0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市农业局十一五总结暨2011年工作部署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