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局十一五及2010年服务三农工作总结
二o一o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我市紧紧围绕农机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和“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大技术推广力度,精心组织实施农机化项目,强化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大力培育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全市农机化工作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的态势。同时,以服务“三农”工作为重点,积极抓好机关效能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是我市农机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全市农机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机化的投入高速增长。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繁荣,国家惠农强农政策的实施和国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拉动,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崛起,从而带动了我市农机化的高投入。我市从2006年开始实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购机补贴资金从70万元,逐年翻番增加,到2010年累计增加到1180万元,“十一五”期间共使用国家补贴资金2345万元;全市农机总动力从“十五”期末的74万千瓦,到“十一五”末增加到99.9万千瓦,增加35%;“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机化总投入达到2.43亿元,比“十五”期间多投入近1亿元。
2、农机装备水平的不断提升。
长期以来,我市的农机化发展处于“小而全,多不精”的局面,农机拥有总量大、科技含量低,小型农机具占农机总量的90%以上。“十一五”期间,我们连续实施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农业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世界银行贷款加强农业灌溉农机补贴项目》和《国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等,通过积极示范、引导和项目带动,农机装备结构得到了优化,淘汰了背负式联合收割机、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唱起了主角,高性能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由2005年末的40台,到2010年末增加到350台,70马力以上拖拉机已成为农民首选购置的动力机械,插秧机由手扶拖拉机配套式全部向自走手扶式过渡,尤其是2010年,高速乘座式插秧机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新增13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旋耕施肥播种复式作业机械已渐渐成为农机大户、种田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的理想播种机械。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机装备的科技含量,提升了农机装备水平。
3、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呈现全面铺开态势。
2006以来,我市连续实施了农业部、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按照先易后难、以组带村、以村促乡、全面铺开的发展思路,通过政府推动、项目带动和部门主动,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示范推广,目前形成岗区乡镇依托种田大户、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实现整片推进,圩区乡镇依靠农户联户购机,实行整组、整村推进,两种推广模式已成为我市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的主推模式。插秧机由2005年末的140台,到目前增加到2080多台,机插秧面积由2005年末的3.5万亩,到2010年完成37.5万亩,机插秧技术推广已覆盖全市所有的行政村和社区。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有:一是政府推动,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把机插秧推广从2007年开始纳入各镇的农业目标考核,市政府每年都召开专题会议、下发文件,对机插秧推广任务分解到乡镇,并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拿出专项资金对农民购置插秧机进行叠加补贴,三年各级政府共投入资金500多万元。二是部门主动,积极宣传、引导和示范。我市每年都召开县级、镇级和村级现场会,五年共召开大小现场会100多次,积极宣传机插秧技术;同时我们积极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五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30多期,受训人数达到近万人次,确保机插秧推广成功。三是项目带动,认真实施《现代农业项目》、《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等,通过项目的示范带动,让农民逐渐使用机插秧技术。
全市机插秧推广在全省名列前茅,多次获得省推广先进单位,同时获得2006年**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4、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循序渐进。
“十一五”期间,我们加强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的试验、示范,积极申报、实施了滁州市《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项目》,油菜播种利用我市小麦条播机多的优势,采取种肥混播、隔行封堵技术,减少农民播种生产的投入,同时积极与
农机局十一五及2010年服务三农工作总结
本文2010-12-03 10:00:43发表“年终总结”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82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