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经济统计指标解释
常用经济统计指标解释
近年来,统计数据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民众的关注,成为反映政绩和考核的重要依据,因此,只有准确理解各项统计指标的含义及其调查测算方法,掌握其隐含的各种经济信息和反映的经济现象,才能指导我们进一步搞好社会生产与发展,在考核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现就一些常用经济统计指标简介如下:
一、国民经济行业划分:
三次产业: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行业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按现行统计制度规定,我国行业分为15大类,排列顺序如下:(1)农、林、牧、渔业;(2)采掘业;(3)制造业;(4)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建筑业;(6)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7)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8)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9)金融、保险业;(10)房地产业;(11)社会服务业;(12)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3)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 (1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5)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货币表现。它不包括中间消耗、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这些最终产品和劳务按照属地原则进行统计。
国内生产总值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社会经济统计数字,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从生产角度来说,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从分配角度来说,是这些部门劳动者收入、税金、利润、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之和;从使用角度来说,是最终用于消费、投资以及净出口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所以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
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由于农业及第三产业中很多行业的总产值、增加值只有在年末才能统计测算出来,因此gdp完成量在前三季度一般达不到任务与时间同进度的要求。
三、农业:从事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1、农业总产值:农、林、牧、副、渔五业全部产品的总价值,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成果。
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按农林牧渔业产品及其副产品的产量,分别乘以各自的价格求得。少数生产周期较长,当年没有产品或产品产量不易统计的则采用间接方法匡算其产值。然后将五业产品产值相加即为农业总产值。
2、农业增加值:指农业部们(包括国有、集体单位和农户)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所提供的社会劳动量的价值。反映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和对社会的贡献。
农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出一中间消耗(中间产品消耗和劳务消耗)
中间消耗:又称中间投入,指生产、经营物质产品(商品)或提供
常用经济统计指标解释
本文2010-11-24 10:33:54发表“模板范例”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81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