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关心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我局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全会精神,以建设“文化罗江、开放罗江、生态罗江、和谐罗江”为目标,以加快发展为核心,弘扬兴县精神。在这个非凡的5年,面对重重困难,通过不断采取新举措,不断确立新载体,不断创新活动方式,从全局着手,努力推进我局各项工作的全面完成,使得我局各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绩效。现就我局“十一五”期间工作开展情况和2011年工作计划总结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工作成效
在刚刚过去的5年,波谲云诡,跌宕起伏,艰苦卓绝,而又成就斐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十一五”都是将是令人难忘的5年。在5年实践过程中,我县的发展目标实现难度远远超出了预想。这里有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国际经济形势的风云突变和各种罕见自然灾害的接踵而至。
在“十一五”开局头两年,我局各项工作稳步推进,2006年、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及各项目标任务有序进行。然而,情势瞬息万变,特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等特大灾害的发生,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果断决策和积极部署下,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以及各项工作。“十一五”后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下,我局以危机为契机,把灾后重建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努力抓项目,采用多种方式筹措发展资金,为全县各领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民经济工作成绩突出
“十一五”以来,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重点, 五年来,我局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完成。全县地方生产总值保持稳定增长,其中:2006年,全县gdp完成25.11亿元;2007年,全县gdp完成30.22亿元;2008年,全县gdp完成36.9亿元;2009年,全县gdp完成41.46亿元(含树脂厂);2010年,全县gdp实现48亿元,截止到9月底,完成gdp34.42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4%,预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48.05亿元,增长14.5%,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十一五”时期的目标任务全面实现。
“十一五”期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08.5998亿元(包括灾后重建资金)。2006年至2009年,我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3.4%;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7.7%;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1.5%,截止2010年9月底第一、二、三产业增长数分别为:3.2%、20.5%、12.0%。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32.8:46.3:20.9调整到2010年(预计)的26.9:53.8:19.3,第二产业比重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
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十一五”以来,我局按照建设和谐社会要求,突出社会事业发展,全力配合上级以及各部门工作。特别是“十一五”后半期以来,我们以危机为契机,以灾后重建为抓手,全力打造“中国幸福家园”,着力构建和谐罗江,为下一步我县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围绕旅游、生态环境、商贸流通、城建、农业、水利、交通、能源、工业、社会事业十大领域,推出一批市场化运作项目,争取一批国家、省、市重点项目,通过投资有效拉动全县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二)固定资产投资工作成绩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长。2006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2亿元;2007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41亿元;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随着灾后重建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大力实施,投资大幅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2.98亿元(含板房投资);2009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90亿元;2010年预计完成65亿元,截止9月底,我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0.24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67.05%,实现了“十一五”翻一番的规划目标。2010年度,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建立了项目储备库,储备了一大批项目,为向上争取资金奠定了基础。
(三)重点抓好了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工作
“十一五”以来,我局克服重重困难,在人员少、资金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报告项目资金争取情况和国家投资方向,积极储备和上报了一批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积极跑步(部)进厅,使我县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及时挤进盘子,为我县“十一五”时期的项目资金争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一五”累计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过亿元。
(四)招标投标管理工作
“十一五”以来,我局逐步加强了对招投标活动的规范化管理,逐步完善了招投标管理机制,并不断深入贯彻落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省政府197号令)、《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严格规范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的意见》(川府发〔2007〕14号)等法律法规和各种规范性文件及新增法律、法规。我局自灾后重建以来,共办理灾后重建招投标业务1264项,其中农村建设6个,投资87923万元;城镇体系建设19个,投资248811万元;公共服务设施项目206个,投资105837万元;基础设施项目10个,投资69183万元;城乡住房建设2个,投资286354万元;防灾减灾项目4个,投资3287万元;生产力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项目215个,投资210820万元 ;生态修复工程3个,投资13491万元。
(五)行政审批服务工作
“十一五”以来,我局逐步深化和完善投资体制改革,规范基建项目的审查与管理。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以及相关配套文件精神和国家产业政策,对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实行审批制,对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区别不同情况实行备案制和核准制,杜绝新上国家产业政策明令禁止的项目,杜绝新上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低效益的项目。并积极做好进驻县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主要配合县审改办、县政务服务中心做好对进驻方案的修改和审定工作。
(六)重点项目、规划编制情况
根据国家、省(市)资金投向,“十一五”期间,我局积极储备重点项目,并进行项目的编制和上报工作。积极建立项目储备库,2010年,在全县经济处于恢复性增长的时期,投资拉动仍是经济增长的主力军,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投资将成为全县投资的重中之重,2010年重点项目27个,总投资90.7亿元,年度投资计划31.49亿元。其中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2个,总投资42.39亿元,占全部重点项目年投资计划的69.45%;工业项目6个,总投资21.08亿元,占全部投资计划的8%。
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按照中央汶川地震灾后规划精神,我局编制了《罗江县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罗江县地震灾后发展振兴规划》、《罗江县山洪泥石流规划》、《罗江县十二五规划》,这些规划给灾后重建建设和全域建设罗江中国幸福家园奠定了扎实基础。
(七)扩大内需工作情况
“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要求,以及县委、县政府工作指示,我县拉动内需社会事业中央投资项目和2010年下达的社会事业项目,一是罗江县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包括略坪镇文明村在内的13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场地,总投资33.80万元;二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总投资312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08万元,地方自筹104万元。自2008年四季度以来,上级共下达给我县扩大内需项目15个;2010年,共下达给我县中央投资项目3个,总计18个。18个项目中,涉及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3个;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10个;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个;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项目2个;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项目1个;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项目1个。总投资23443.1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5187万元,其它投资18256.10万元。
其中,2010年下达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已进入前期准备阶段;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四川嘉家香粮油公司年加工2万吨植物油及深加工生产线建设项目,一期工程正抓紧时间建设,二期工程即将进入招投标程序,可望近快开工;2010年下达的省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计划项目,用于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项目已进入工程扫尾阶段。保障性安居工程一、二、三期项目,一期工程项目已交付使用。
(八)灾后重建工作成绩突出
“十一五”后期,我局以灾后重建为主线,发展基础得到夯实,灾后重建成为增长的主要推手。随着灾后重建项目完工,拉动了县域经济较快增长,自灾后恢复重建以来,我县重建项目共456个,总投资额102.96亿元,截止9月底,全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累计开工456个,开工率100 %;完工个数 423个,完成投资 95.99亿元,完成项目总投资的98.38%,是县域经济较快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目标,我局编制完成了《灾后恢复重建年度计划》。按照“科学重建、阳光重建”的要求,落实重建工作责任;优化项目实施流程,开通审批绿色通道;严格执行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工程管理、结
发改委十一五工作总结
本文2010-11-23 22:13:21发表“年终总结”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81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