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全市卫生系统廉洁教育讲稿

栏目:党会党课发布:2010-09-15浏览:2204下载196次收藏

全市卫生系统廉洁教育讲稿--行医路上,提升技能更应升华精神
-- xx县卫生局党委书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由此决定了我们的医疗卫生管理者必须统筹兼顾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把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切实加以解决。一方面要确立正确的经营理念,科学引导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服务行为;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服务行为,进而实现医疗服务的科学合理、方便、有效、安全、价廉。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根据市卫生局统一安排,下面,我就“医德医风建设”这个话题与各位一同来探讨,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行医路上,提升技能更应升华精神》,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深刻认识医德内涵
医德,这是一个比较古老而又经久不衰的常新话题,自从人类有了医事活动开始,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为从医者的道德行为规范。那么什么是“医德”?我认为,医德的内涵应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尽最大可能救死扶伤的责任心;二是处处为患者着想的“菩萨心”。何谓“处处为患者着想”?比如,使用国产药也能达到效果就绝不开进口药给患者,一个疗程即可康复绝不开两个疗程,回家治疗无碍绝不让患者住院……总之,要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
具体地说,良好的医德应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良好的思想修养
医德是医生思想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学是一种活人救命的技术。作一个名副其实的医生,除应当具有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外,更要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还应具备一切为病人的高尚品质。医生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是来源于对人类生命价值的重视。唐代孙思邈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把他的著作称为《千金方》。他的这种高尚品德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治病不计报酬,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救人疾苦着想,这是历代医家一直提倡的美德。如汉代董奉,治病不取报酬,病人愈后,给他种一株树作为纪念,后来他的住宅附近,蔚然成林,直到现在“庐山杏林”,“杏林春暖”一语,仍广为流传,成为医界和民间美谈。晋代名医葛洪非常关注贫困阶层人民,不辞劳苦,编著成《肘后备急方》,里面的方药物美价廉,文字朴实易懂,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也不失为一本家庭用药手册。这种处处为方便贫苦患者着想的精神很值得我们赞许和弘扬。而我们现在的少数医务工作者在贫困低薪阶层无力支付医生所开药品的时候,如果也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向他们推荐“价廉”而“易得”的良药,那么,患者们“看病贵”的情况必然会有所好转。 
作为一个人民医生要有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应该不畏预期,全心全意为病人解除痛苦。模范军医吕士才,有一次遇到一位因工伤断了5个手指的急诊病人。由于断指时间较长,接活没有把握,值班医生正在犹豫,吕士才同志闻讯赶来,仔细检查后说:“工人把病人送来是希望我们抢救的,不做怎么知道行不行,不行也要做做看,就是保存一个手指也是好的。”说完,他立即走上手术台为患者施行手术。经过精心施治,这个工人存活了四个手指,病人和工厂都感激万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良好的医术,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医德。
白求恩同志也说过,“一个医生、一个护士、一个护理员的责任就是使我们的病人快乐,帮助他们恢复健康,恢复力量。你必须把每一个病人看作是你的兄弟,你的父亲。因为,实在说,他们比你父兄还亲……他是你们的同志。”  
以上所举,有古代的,也有近代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医学家所提倡的医学道德,虽相隔几千年,相距几万里,但如此相似,原因何在?这就是由医学道德不受阶级关系所制约,能超越时间、空间界限这一特点所决定的。今天我们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医生,应当继承中外历史上的医德精华,应当有很好的思想修养,象人民的好医生林巧稚、赵雪芬等那样,树立高尚的医德,同情患者的疾苦,一视同仁,不计较个人得失,认真负责,察病入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组方精当,用药谨严,这样才能提高疗效,才能名符“仁术”之实,才能谈得上我们的医疗事业真正为人民服务。  
(二)有良好的工作作风
医务工作系关生命安全,工作上一定要严肃认真,耐心细致,决不能粗枝大叶,草率从事。古人非常重视这一经验教训,汉代张仲景痛斥“按寸不及尺,按手不及足”的简单了草作风。现在有个别医生,不够细心诊察病人,言感冒,不辨证,一律银翘;见中风,不审因,泛用活血化瘀。更有甚者,为病人做手术将器械或纱布留在病人体内,阑尾切除切掉了卵巢,这种大意,导致的是病人伤残,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医疗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和轻率。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说,医生有两件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希波克拉底的话,是深得医道的至理名言,把医生语言修养的重要作用,提到了医德的重要地位。受疾病折磨的患者,生命链条处于脆弱时刻,常常承受着躯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解除精神痛苦,语言胜过良药。一位外地患者远道来四医大西京医院脑外科就医,经检查诊断,确定做开颅手术。“开颅”!多么可怕的字眼。一时间,恐惧情绪笼罩了患者及家人的心头。经验丰富的主管医生来到床前,跟病人拉家常。一声声亲切的探询,一句句随和的应答。刹那间,患者心头荡漾起一股暖流,紧张的心绪渐归平复。医患之间信任、配合的术前气氛,在不知不觉间营造而成。手术顺利、圆满。术后,主管医生贴着患者的耳朵动情地说:“老王啊!等你病好了,我去坐您开的火车。”患者事后回忆说:“听了这话,我就像吃了定心丸似的,觉得这病肯定治得好,保准没问题。”这位医生了解到患者是位火车司机,于是抓住这个特点,暗示患者不久就可痊愈出院,重返工作岗位。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表现出了很高的沟通交流技巧。语言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还看到,一些年轻医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职业要求。语言生硬,失当,给患者增加痛苦,甚至致病、致命。这方面的事例也时有所闻。在某医院,一位癌症患者在亲属陪伴下住进了特护病房,患者埋怨收费太高,闹着要出院。一位医生漫不经心地对其亲属说:“不要急着出院,住在这个单间的,没有几个能治好的……”这话直入患者耳中,顿时引起精神绝望,当晚就酿出跳楼自尽的悲剧。所以,我们的医者一定要注重语言艺术,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以此架起医患互信的连心桥。
(三)有良好的学风  
医学是一门广博高深的科学,只有通过刻苦钻研,才能精通和掌握它。一个医生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的工作效果和患者的医治质量。大家知道,我们的治疗对象是病人,而世间最宝贵的就是人的生命。如果在治疗中发生了差错,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熟悉精通本门业务。另外,医学又与其它各门学科有着密切地联系,因此,除掌握本门业务外,还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这样也就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高超的技术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虚心好学的精神,刻苦钻研的学风才能获得。古人说:“医本活人,学而不精,反为夭折”,明确指出学习与医疗技术和医疗效果是密切相关的。一名医生也只有做到学而不厌,精益求精,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医学发展要求,才能在为人民健康服务中有自己的舞台。
二、当前医德医风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 
近年来,由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工作,人民群众的就医条件和就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医疗从业人员的素质在不断提高。同时,由于各级、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行风建设工作,医疗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即便如此,在医德医风建设上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值相比也还有一定距离。
(一)当前医德医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2005年2月,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发生了一起令人毛骨悚然的骨髓盗窃案,该医院在给患者做手术时竟然盗窃了该患者的骨髓。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全市卫生系统廉洁教育讲稿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