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工安居乐业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6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就预言:“农民——这是中国工人的前身。将来还要有几千万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工厂。如果中国需要建设强大的民族工业,建设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就要有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长过程。”目前,全国已有2.1亿的农民从农村走出来,成为城市工业的产业工人,而且每年还以500—700万左右的人数递增,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促进农民工安居乐业,对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一、 小康社会、现代化建设一样都离不开农民工
农民工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农民工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已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外出务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也为改善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城市林立的高楼、宽阔的道路、发达的工业、繁荣的商业、旺盛的人气,都凝聚着广大农民工的心血和汗水、智慧和情感。据测算,目前全国每个农民工每年创造的gdp是2.5万元,2.1亿农民工创造的gdp就是3万亿元,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贡献功不可没。
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仍然离不开农民工。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转移;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但发展加速加快,吸纳农村劳动力的空间将越来越大,吸纳能力也会越来越强,为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创造了条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普遍趋势,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将长期存在,农民工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将长期存在。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顺应发展要求,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农民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把农民工当作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来看待;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农民工,为农民工安居乐业创造更好的体制和生活就业环境。
二、农民工城市生存状态令人十分担忧
据调查:近60%的农民工认为自己还是“农村人”;只有15.6%的农民工认为自己已经是“城里人”,剩下的一些农民则有的认为“说不清”,有的则认为“一半城里人,一半农村人”。也就是说,大多数农民工渴望能够留在这座城市,但“城里人”对他们缺乏包容和无形的身份鸿沟,使近80%农民工对城市缺乏归属感。
农民工是一国两“制”的城乡分割、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的特定历史产物,他们由于缺乏政府的有效保护,面对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大多过的是“吃得饱饭、读不起书、更看不起病”的生活,只能选择背景离乡、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工在城市,工资收入低、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就业和生活不稳定,他们的生存状态令人十分担忧:一是工资福利和劳动环境差。他们大多从事的是“脏”、“累”、“苦”等工作,少有节假日,少有福利待遇,“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现象十分普遍。没日没夜的加班,过度劳动引起的身体素质下降、精神委靡不振、幸福感缺失“并发症”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常态。二是社会保障缺失。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参加医疗、养老等保险,治病和养老缺乏必要的保障。三是公共服务难于享受。他们绝大多数没有经济能力在城市购房,住房十分简陋。由于居住条件和当地教育资源限制,多数农民工不能将孩子接到务工的城市读书。四是权益维护举步维艰。农民工的权益维护涉及劳动、建设、工商、公安等多个部门,维权处于弱势地位。荆州籍农民务工选择地大多在珠三角、长三角,加之驻外机构人员、经费紧缺,利益驻动等
促进农民工安居乐业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
本文2010-08-30 21:29:08发表“发言稿”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75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