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总论
1.1项目名称
砚山县稼依华侨农场道路改造工程建设项目
1.2项目承建单位
砚山县国营稼依华侨农场
1.3项目实施单位及项目法人
砚山县国营稼依华侨农场
场长:陶艳红
1.4项目内容
建3.5米宽的居民区水泥路11000米,建居民区道路排水沟11000米,建场区5米宽通队水泥路16250米,建道路挡墙2442立方米。工程完成后基本解决全场419户1426人行路难及农副产品运输难的问题。
1.5项目总投资
砚山县稼依华侨农场道路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工程总投资948.2万元。
1.6研究主要结论
项目建设规模合理,道路布局与设计符合实际,浇筑用水有保证,施工场地平坦。项目建成后,基本解决稼依华侨农场全场419户1426人行路难及农副产品运输难的问题,道路基础设施有较大改观,将有力地促进农场经济发展。
2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2.1稼依农场概况
国营稼依华侨农场位于砚山县西部、平远坝子东部边沿。地理位置:东经103°58′,北纬23°43′,总占地面积4.7km2,其中占地面积2.11km2,海拔高程1450—1500m,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国道323线穿场而过,东至砚山县城52km,西至平远街26km,交通十分便利。
国营稼依华侨农场始建于1955年,原属军垦农场,1963年接收安置迫迁回国的归侨后,经中侨委批准改为国营稼依华侨农场。场部设综合办公室、生产科、财务科,有机关管理人员17人。农场下辖9个农业生产队,其中:一至五队和八、九队在稼依镇境内;六、七队分别地处盘龙乡和江那镇。经过50余年的发展,全场现有419户1426人,其中归难侨246户843人,有离退休人员225人,在职职工及场员221人。
2.2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农场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探索和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08年,全场粮经比例首次突破30:70,实现社会总产值725万元,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达488.8万元;实现粮食总产量59.6万公斤,场员人均有粮484公斤,人均纯收入1404元。
2.3项目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农场各项事业虽取得了长足发展,群众生活有了一定改善,但是,由于居民区及通队道路超负荷通行,缺乏资金投入维修,坑凹不平,晴通雨阻现象十分突出,场员生产出的农副产品无法向市场输送,导致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场经济发展与全省其它侨场和周边农村相比尚存在很大差距,距全国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稳定与发展仍是我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矛盾。
因此,实施好稼依华侨农场道路改造工程建设项目,是加快农场经济发展步伐、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场目标的根本保障。
2.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多年来,农场为稳定广大归难侨安心祖国、提高祖国国际声誉作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农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经济发展思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作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群众增产增收。
近年来,我场根据土地资源丰富、区位优势好的实际,结合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增收增效的经验,在稳步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同时,按照“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的指导思想,在场区内四、八、九队种植了870亩柑桔,在一、二、三队种植了450亩晚蜜梨,在五队种植了180亩日本甜柿。不仅给场员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给农场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广大场员纷纷要求“弃粮从经”的积极性高涨,在此基础上农场领导班子因势利导,决定在现有的基础上规划种植1000亩猕猴桃、500日本甜柿。但是,由于农场道路坑塘遍布、晴通雨阻现象十分突出,导致场员“有果难入市、入市变烂果”,农副产品增产不增收。因此,对稼依华侨农场的道路实施改造建设显得十分重要。
2.5道路设施
道路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本文2010-04-27 15:34:05发表“可行性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59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