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的角度思考北运河水系综合治理(白文荣)
关键词:水文化 北运河水系 综合治理
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上游段, 被誉为北京的母亲河, 运河文化的发祥地, 曾为南粮北运, 南北文化的沟通、交流与交融发挥了显著作用, 历经金、元、明、清几代而不衰, 不仅是历代王朝的槽运要道, 而且由于其水质洁净、清澈, 还是皇家宫廷、园林、湖泊的御用之水。新中国成立后, 北运河逐步演变为防洪、灌溉、排水导污河道。
1 运河文化的追思
大运河与长城同被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 是中国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所刻画的2条有形的线, 长城是一撇, 运河是一捺, 在中华大地上写下了一个顶天立地的“ 人” 字厂长城是凝固的历史, 而大运河则是流动的文化, 在人类对运河长期的治理、开发、认识、感知过程中, 积淀了丰富而有特色的运河文化, 是中国河流水文化的重要一支。
北运河作为大运河的首段, 自公元608年隋场帝开永济渠北通琢郡以来, 便成为我国一条贯通南北的主要水上干线。其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宏伟、对社会发展作用之大, 均为世界运河之冠。北运河受海河流域自然条件和区域文化环境的影响, 有数千年的治理历史, 在根治水害、开发水利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形成了本区域独特的水文化。同时, 在其水通商兴之时也融入了南方文化的文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 也蕴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自大运河诞生以来, 特别是元明清时期, 维护和保障她的贯通一直是人类的首要职责。由于水源短缺和黄河泛滥, 大运河的生命一直都很脆弱, 维护和保障同样是浩繁的工程。同样今天的北运河正以其赢弱的身躯, 支撑着首都经济的发展。维护北运河的健康, 就是维护首都经济的发展, 是北京水务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因此, 研究运河水文化, 从文化的视角思考河流的治理、开发与保护, 不再把其看作单一的水体以及单纯为人类服务的自然河流, 而是看作一条传承文明与文化的有生命的载体。在开发利用的同时, 更加注重对其的保护和生态建设, 更加注重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特色和社会价值。
2 流域水资源现状及其水生态恶化原因分析
北运河发源于北京市境内的燕山南簏,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昌平、顺义、朝阳、通州4区,出境经河北至天津入海河。其全长142.7km,其中北京市界内主河道长89.4km,流域面积4423km2。市界内流域大小支流30余条,是北京市的主要排水河道。
随着首都经济的发展, 流域内人口增幅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近极限, 其流淌至今, 肌体正遭受着严重的侵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需求与河流生存的矛盾日益凸显, 其主要表现为“ 水少” “ 水多” “ 水脏” 。
2.1 水少
北运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600mm, 属水资源严重匾乏的区域,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300m3的下线, 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8, 尤其近几年连续干旱, 流域年均降水量仅为374.4mm, 水资源问题愈加凸显,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流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瓶颈。
2
从文化的角度思考北运河水系综合治理(白文荣)
本文2010-03-12 15:04:38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51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