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夷陵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周宝书)
1.1水资源
夷陵区属长江主体水系。境内的一级支流承雨面积大于30平方公里,河流长度5公里以上的共有8条,二级支流17条,三级支流5条,河流总长890.1公里,河网密度0.22公里/平方公里。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区境南部,境内流长49公里,年径流量4510亿立方米;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柏河、柏临河、乐天溪、下牢溪、百岁溪、横溪河等6条长江一级支流。还有中、小(1)型、小(2)型水库共57座,总承雨面积870.38平方公里,总库容8809.3万立方米,有效蓄水量为7286.2万立方米。
全区多年平均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至1400毫米之间,由南、西北向东递减,多年平均降水量40.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88亿立方米,占年降水量的44.2%。由于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降水量的直接利用率低。
全区水资源总量17.8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5.98亿立方米(与地表水重复)。
1.2农村人口
夷陵区辖13乡镇(街办、开发区),205个村民委员会、1124个村民小组,到2007年底,总人口51.9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9.4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6.07%,非农业人口12.4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3.93%;人口平均密度为150.60人/ 平方公里;农村居住14.71万户,
1.3地质地貌
夷陵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西北天柱山为最高点,海拔2005.5米,东南最低处,海拔仅有数十米,相对高差达一千九百多米,形成了山地、河谷、丘陵等众多的地貌类型。由于受燕山运动影响东南逐步形成海拔150—400米的丘岗地貌,东南部属河湖沉积,与江汉平原并蒂下沉,成为150米以下的低岗平畈地貌。西北部石灰岩,抗蚀力强,形成一道800—1200米的石灰岩山地屏障。在地貌结构中,西北部山地山积1943.4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1%,东南部丘陵面积1865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49%,其中西陵峡河谷27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
特殊的地质地貌结构使夷陵区中部及西北部山区的樟村坪、黄花、三斗坪、乐天溪及小溪塔、分乡等分布大量的的石灰岩、页岩地区,土壤含水性差,地表水存不住,地下水又较深,水利工程少,水源奇缺。东部丘陵地区的龙泉、鸦鹊岭、小溪塔、分乡等乡镇也因水源水质污染而产生新的饮用水源短缺问题。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取得的初步成效。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解决农村“饮水难”,全区先后开展了“农村改水”“乡镇供水”“人畜引水”到现在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等解难用水工程,自2004年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以来,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42处,分散饮水水窖1720处,基本解决了5万人的农村“饮水难”的问题,使受益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基本改善,健康状况得到了提高,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2.1减少农民疾病发病率,提高了人们的身体素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农民饮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从而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费用。据测算,项目实施后,每年可为项目区群众户均节约医疗费开支150元。在对三斗坪、乐天溪、龙泉等乡镇项目区的调查,受益区农民的医疗支出每年每人减少280元。
2.2解决了农
湖北夷陵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周宝书)
本文2010-03-12 15:04:35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51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