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传承核心价值 创新治水理念 推进都江堰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刘道国)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887下载124次收藏
  一、解读历史——都江堰的核心价值

(一)水利的传奇——都江堰灌区简介

公元前256年战国末期,秦国蜀郡守李冰在今川西平原的岷江干流上,创建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秦人得蜀之赀,遂并天下”,都江堰也由此启动了此后2260多年运行不辍、泽被后世的光辉历史。

李冰之后,历代治蜀者都把治理都江堰作为要务。经过历代的运行和发展,新中国成立时,灌区面积为282万亩。建国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都江堰灌区水利事业,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以及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莅临都江堰视察,对都江堰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巨大关怀,都江堰也因此迎来了一个的建设和发展高潮期。为适应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灌区先后兴建了人民渠1~5期工程,东风渠1~4期工程,兴建了三合堰,扩建了通济堰,使整个都江堰灌溉面积迅速扩大到678万亩,浇灌了龙泉山以西全部的成都平原。1969年冬,灌区掀起“打通龙泉山,引水灌农田”的水利建设热潮,先后在龙泉山的北、中、南端打通了三条引水隧洞,并修建了鲁班、三岔、黑龙滩、石盘、张家岩等大中型水库,使龙泉山以东丘陵区近400万亩土地脱离了苦旱。到80年代初,都江堰灌区面积扩大到858万余亩,同时灌区面貌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至1993年,灌区灌溉面积达到了1003万亩,为全国第一个实灌面积突破千万亩的灌区。

时至今日,都江堰已建设成为地跨岷江、沱江、涪江三个流域,幅员面积2.32万平方公里,总体规划面积1500万亩,灌溉面积惠及四川全省7市37县(市、区)1026万亩的特大型灌区。她不仅满足了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用水的需要,而且还为灌区的生活、工业、防洪、环保、发电、水产、旅游等用水提供了综合服务。目前,都江堰灌区的保灌面占四川全省总数的30%,人口占全省总数的27.5%,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28.3%(其中水稻产量占全省的31%),灌区工业产值占全省的44.6%,农业产值占全省的30%,全省综合经济十强县全部位于灌区范围内,都江堰在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已经起到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自秦以来,千百年的风霜雪雨早已使古巴比伦的纳尔—汉谟拉比灌溉渠系、古罗马的远距离输水道等等人类古代的水利杰作相继倾颓于历史的长河,成为仅凭感怀的记忆,惟有中国的都江堰完成了如此伟大的穿越,在世界水利史上谱写出了一部“膏流千古、泽被万民”的壮美传奇——伟哉中国人,伟哉都江堰!

(二)可持续发展——都江堰的核心价值

作为一座造福千古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如今早以其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价值跻身世界文化遗产行列,作为世界水利声名遐迩的活化石而为世人所称颂。于是,当我们走近都江堰、认识都江堰、了解都江堰的时候,同样的一个问题都会很自然的被我们想起——盛名之下,都江堰的价值,更确切的说,是都江堰核心的价值究竟何在?

关于这个问题,人们曾提出过各种各样的观点:从工程建设出发,有人认为都江堰的价值在于其渠首主体工程那三位一体的精妙设计和鬼斧神工的建构技巧;从工程管理出发,有人认为其价值在于科学精到的治水理念和千古一贯的协调运作;从工程效益出发,有人认为其价值在于都江堰孕育出了“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这些说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挖掘和肯定了都江堰的价值,但我认为这些都还不足以成为其价值的核心——高超的工程建设技巧并非都江堰所独有。历史上因为治水思路的调整和管理措施的不当造成堰务颓废的事例也并不鲜见。至于说到工程效益,恐怕更会因为无法准确的衡量和类比而具有绝对的说服力。

自从人类逐水而居,就开始了与水打交道的历史。人类离不开水,却又经常要遭受干旱和洪涝的水患折磨,于是水利工程的出现就成为了人类追求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必然。创建水利工程,改善人水关系,可谓是人类在与大自然作斗争时的一项革命性创举。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发展史,其实也可以看作是水利工程的发展史。纵览天下,无以数计、林林总总的水利工程,无一不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雕塑,为国家和人民贡献了巨大的综合效益。在浩如烟海的水利工程中,堪称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不胜枚举。从整体上看,“建设水平高、工程规模大、供水效益好”是这些水利工程的普遍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才成就了它们的声名遐迩。在这些方面,它们可以说并不逊色于都江堰,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为什么唯有都江堰最为世人所称道,成为世界上唯一一项以水利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这就需要跳出静态的分析和孤立的判断,从都江堰独具的个性中去找寻其不可复制之处。唯其如此,才能够去把握都江堰核心的价值。

都江堰最具个性而又不可复制之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在所有水利甚至超越水利范畴的人类工程建筑中,只有它实现了2260多年的持续利用,而且至今还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请注意,都江堰的价值绝不仅限于从简单的时间延续上,颠覆了人们对于一般工程建筑在使用寿命上认识,更为重要的是,透过这2260多年持续运行的历史铺展,我们还应该看到都江堰既是一座古老的世界水利经典,又是一座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生机勃勃的水利工程;它既创造了造福四川人民的千秋伟业,又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精髓;既证明了水利不仅是工程技术行为,而且在民族的文明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实现了千百年来的持续发展,而且这种发展还在继续延续向无尽的未来——“建设水平高、工程规模大、供水效益好”固然可以成为著名水利工程的普遍特点,但能够将这些特点以超越千年时空的气魄持续地保持两千多年,都江堰的价值和意义早已超越了水利工程本身,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利用与发展的杰出典范!而这,才是我们所应该认识和把握住的都江堰的核心价值。

都江堰的历史厚重而又光彩,但历史终究已经属于过去。正如“可持续发展”固然可以看做是都江堰的核心价值,但这种价值更多是来自于历史的沉淀。面对未来,我们深知都江堰这座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结晶,承载着社会经济发展日益重大责任的水利工程,其运行和管理的主题绝不仅仅是传承和保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去促进都江堰水利事业的创新,以实现都江堰的永续利用和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代建设——都江堰近年来的迅猛发展

上世纪50~70年代,都江堰灌区灌面迅猛扩大,但工程标准低,配套差,渠道过水断面小,“卡脖子”工程多,引输水和防洪能力低,这些问题在严重制约灌区工程整体效益有效发挥的同时,也阻碍了都江堰灌区的健康发展。1986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毅然决定每年从省机动财力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传承核心价值 创新治水理念 推进都江堰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刘道国)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