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农村供水管理现代化(康秋月)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239下载190次收藏
  潜江市地处江汉平原中部,总面积2004平方公里,总人口101.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81.2万人。2005年,根据水利部关于农村饮水安全评价体系水质、水量、方便程度、保证率等四项指标,我们对全市农村饮水现状进行了调查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27.3万人,饮水不安全人口53.9万人,涉及309个村、30个农场生产队。饮水不安全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超iv类污染水;二是血吸虫疫水;三是含铁、锰超标的地下水;四是用水保证率和方便程度不达标。近年来,在省水利厅、省饮水办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紧紧围绕“水厂建得成、企业管得好、群众用得起、用户长受益”这一目标,大胆改革,重建重管,创新体制机制,取得了较好成效,创造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潜江模式”。2005年以来,累计投资1.1亿多元,建成供水工程37处,解决了145个村(队)、25万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

一、着眼规范化管理,强化农村水厂规模化建设

“八五”和“九五”时期,针对农村广大群众饮水困难的实际,潜江市多方筹措资金1.66亿元,共兴建农村水厂318座,基本解决了全市近九成农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但是,在短短十余年内,全市大部分农村水厂相继关停,农村水改事业出现了严重萎缩甚至倒退。截至2005年底,全市仍在勉强维持运行的农村水厂仅有15处。深入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受当初人们的认识水平和宏观环境的制约,仅仅把农村水厂作一项福利事业来办。同时,在管理上,普遍由集体包揽下来,运行和管理机制不合理。二是从企业经营成本控制的角度分析,农村水厂供水规模小,日供水能力低,达不到盈利标准,导致水厂负债经营,多数水厂最终倒闭。近年来,潜江市认真汲取过去农村水厂倒闭的教训,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打破行政界线和“一村一厂”格局,着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模化建设,为工程建后规范化管理创造基础条件。

(一)在工程规划建设上,采取“一延、二建、三改”的办法。在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中,我们不是盲目大干快上,而是立足农村供水城市化、集镇化,城乡供水一体化,按照新的农村饮水安全标准进行科学规划,经过反复论证编制了《潜江市农村饮水安全“十一五”规划》。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一延,充分利用城市供水设施进行扩网,扩大辐射半径,引导市自来水公司、江汉油田自来水厂、田关水厂扩规扩网,通过延伸主管网,辐射城郊农村。二建,打破行政区划,在农民居住相对集中的中心地带,按规模效益要求,新建一批适度规模水厂。三改,利用现有的规模水厂,转变体制、扩大制水规模、扩大供水管网,对具有再利用价值的镇处中心水厂进行改造,扩网辐射解决周边农村。

(二)在建设资金筹措上,探索“四个一点”的多元投入机制。坚持走“国家投入、地方配套、群众自筹、社会融资”的路子,初步建立起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筹资、融资新格局。一是加大财政投入。除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投资外,市财政从2006年起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农村供水管理现代化(康秋月)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