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工程抗灾能力——湖北应城市水利改革与发展30年调研(祁腊发)
一、水利工程现状。该市现有中型水库2座、小(1)型水库17座,小(2)型水库69座,塘堰1.8万口,总蓄水能力达1.7万亿立方米。引水工程有高关、郑家河、惠亭、短港、渔子河五个大中型灌区渠道6条,全长157.8公里,有汉北河、府河、漳河、大富水四条过境河流,支民堤防长125公里,大小排灌涵闸115处;全市机电排灌设备235处、421台、4.6万千瓦,设计流量277立方米/秒。其中排涝泵站37处、110台、1.7万千瓦,设计流量155立方米/秒;灌溉泵站198处、311台、2.9万千瓦,设计流量122立方米/秒。比较大的泵站有夹河沟、龙湖、城关三座泵站。全市初步形成了河湖分家、闸站配套,以大中型为骨干,小型为基础,蓄、引、提相结合的防洪、排涝、灌溉三大体系,在历年的防汛排涝抗旱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改革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自1978年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应城建市以来,在历届县、市委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水利部门的指导下,全市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在堤防综合治理、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机泵站更新改造、水土保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政执法、水利工程管理、农田水利建设以及水利投融资、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水利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工程减灾效益明显增强。1978年以前,应城市只有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排涝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特别是泵站排涝工程,仅有国营龙湖泵站和一些集体小站。改革开放后,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投资兴建了一批骨干排涝泵站和涵闸。1980年该市建设夹河沟泵站,安装800千瓦机组6台;1983年,建设城关泵站,安装480千瓦机组4台;1984年,申报省水利厅立项,对龙湖泵站实施增容,新建龙湖新站,增加155千瓦机组10台;1991年建设三屋泵站,安装500千瓦机组1台。1995年申报夹河沟泵站更新改造工程,97年通过可研评审,98年夹河沟泵站被省水利厅立项实施更新改造,计划投资2665、44万元,实际完成投资600多万元,2005年,该市又继续申报夹河沟泵站更新改造工程项目,2007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联合下文批复,计划投资3107万元,其中2008年计划投资1521万元,主要完成主副厂房整修,更换主机组,前池护坡开挖,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400多万元。2007年、2008年市财政连续两年列支350万元,对47处农村机泵站进行了维修改造。2002年,渔子河水库被纳入国家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计划投资2143万元,完成了渔子河水库大坝护坡、溢洪道扩宽重建工程。2006年底,短港水库被纳入国家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计划投资2860万元,目前已到位资金900万元,实际完成投资400多万元。2007年,国家投资80万元,市政府配套40万元完成了6座小型水库溢洪道扩挖工程建设任务。同时申报了5座小(1)型水库整险加固工程项目,2008年,应城市四龙河、燕子山、鸭子港3座小(1)型水库通过评审立项,计划投资1350万元。民办公助项目,2005年国家投资60万元对汤池镇夏家坝进行了护坡、扩建溢洪道、兴建泵站一座;2006年国家投资75万元,完成了三合镇伍山泵站更新改造工程;2007年,国家投资90万元完成了渔子河渠道杨岭末级渠系改造任务;2008年,国家下达高关灌区末级渠道改造工程项目,计划投资253万元,对高关东干渠一、二、三、四、五分支进行改造配套。
——农田水利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排涝灌溉功能逐渐提高。经过多年运行,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存在许多工程隐患,针对以上问题,历届县、市委都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94年、95年该市连续两年对汉北河实施综合治理,挖北河、扩南河、平滩灭螺,加固堤防12.6公里,完成土方453.6万方;96年、98年对府河实施综合整治,加高培厚堤防16.5公里,完成土方120万方;96年、97年对大富水上段实施裁湾取直400米,加培堤防3.5公里,完成土方38万方;分期对两合垸、田魏畈、肖畈垸、龙湖垸等湖垸进行治理,改造中低产田10多万亩;92年,开发茶山渔湖,对杨家澥地区进行综合治理,改建了牛啼口泵站,开挖了中心渠,配套了相关水利设施,解决了杨家澥近万亩农田的排涝灌溉问题;2001年,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对大富水河道进行了清淤疏浚。30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农田水利建设投资3.56亿元,完成土石方7500万方,新增旱涝保收面积4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6万亩。
——农村安全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工程抗灾能力——湖北应城市水利改革与发展30年调研(祁腊发)
本文2010-03-12 15:02:03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51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