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军民水库除险加固设计中若干问题浅析和体会(洪岳善)
1 合理确定防洪标准
军民水库大坝属于2级建筑物,在建设初期采用的校核洪水标准为1000年一遇,水位为85.2m,70年代后期,又采用最大洪水标准,水位达88.25m,两者水位相差3.05m。显然,1000年一遇不能满足《防洪标准》的要求;若继续采用最大洪水标准,又高于《防洪标准》的要求,且大坝需加高或扩大溢洪道泄洪断面,既增加工程投资,又不能增加有效库容。由于本水库库容系数达0.76,属多年调节水库,结合工程建筑物级别,根据工程运行情况,参考已建大中型土石坝工程防洪标准的取值,按照有关规定,确定校核洪水标准为规定取值的下限,即2000年一遇。
2 大坝原型观测资料分析和整理
军民水库渗流观测设施很不完善,仅有渗流压力观测,无渗流量观测及水雨情观测。由于1974年埋设的测压管在1976年大坝加固时遭堵塞废弃,其观测资料无从查找。现有测压管为1989年埋设,1990年5月开始观测,共31根,其中坝身测压管14根,坝基测压管9根,设在0+137.3、0+223.3、0+309.3断面,其中坝身测压管每断面各4根,另外在0+70.3、0+370.7坝轴线位置各1根,坝基测压管每断面各3根;绕坝测压管8根,其中左岸4根,右岸4根,其中31#管已埋入土中。测压管平面布置图见图1。
测压管由人工进行观测,手段落后、精度低,观测资料未得到整编分析,因此大坝除险加固前的防渗体系的防渗效果如何以及大坝渗流性态不明。
在除险加固设计中,根据测压管水位观测资料,结合每一根测压管绘制了水位历时过程线、位势过程线和坝体、坝肩等水位线以及坝基渗流压力等势线、大坝剖面浸润线等图,进行分析和整理。
2.1 水位过程线分析
在测压管水位过程线中,其中有些明显异常高于正常的测值,如管水位明显高于库水位等,分析为人为因素或降雨影响引起,在排除滞后效应的影响后,予以剔除。
2.1.1 坝身测压管:坝左端0+70.3断面13#管的水位与库水位无相关性。左坝段0+137.3断面,1#、2#、3#、4#测压管中,2#、3#、4#管水位变化很小,与库水位的变化相关性不明显,说明灵敏度较差,资料不可靠;1#管与下游水位的相关性较明显。坝中段0+223.3断面的5#、6#、7#、8#测压管中,6#管水位与库水位变化基本一致,但变幅较小,与其靠近下游有关;7#管水位变化很小,与库水位无关,且变幅小于其下游的6#管,说明灵敏度差;8#管在高水位时与库水位明显相关和有滞后效应; 5#管水位明显与下游水位相关。右坝段0+309.3断面的9#、10#、11#、12#测压管中,9#、10#、11#与库水位相关性较好,12#管主要在高水位时与库水位相关性较好。12#管的滞后效应十分明显,但其下游的10#、11#的管水位基本相同,滞后效应不明显,是不正常的,反映了坝体填筑质量差,透水性强,在局部(如在10#、11#管之间)可能存在强透水带。坝右端的14#管水位与库水位变化基本一致,相关性非常密切,滞后效应不明显,反映右坝段透水性强。
在整个坝身测压管中,当水库维持在较高水位不变的运行条件下,5#、9#、14#管的水位均随时间显示出负增长,说明原来的防渗体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1.2 坝基测压管:左坝段0+137.3断面15#、16#、17#管的管水位与下游水位接近且相关性明显,与库水位基本不相关,反映该断面附近上游的粘土截水齿墙或原心墙的截渗效果好。坝中段0+223.3断面的18#、19#、20#管中,19#管与下游水位相关性好,反映该断面附近上游的粘土截水齿墙或原心墙的截渗效果好。18#、20#管水位与库水位不相关,18#管水位甚至超过了上游侧的19#管水位,估计是粘土套井施工时淤塞了该管,其观测资料剔除。右坝段断面位于原施工导流渠附近,21#、22#、23#管的灵敏度均较好,与库水位的相关性较明显,管水位明显高于其他两断面的坝基测压管水位。
2.1.3 绕坝测压管:绕坝测压管特别在高水位时,表现出与库水位很强的相关性,滞后效应不明显,说明灵敏性较好。绕坝测压管水位明显高于纵向相同位置的坝
江西省军民水库除险加固设计中若干问题浅析和体会(洪岳善)
本文2010-03-12 15:01:59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51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