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水环境状况和治理对策(李柱)
关键词:清河 水环境 治理对策
清河位于北京市区北部, 上游承接北旱河, 干流起源于京密引水渠青龙桥安河闸, 流经海淀区、朝阳区、昌平区, 毗邻风景秀丽的颐和园、圆明园等名胜古迹, 横跨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央党校、体育大学、紧邻城市五环公路和规划的2008年奥林匹克体育公园, 在顺义区境内入温榆河, 全长23.7km, 属北运河水系。清河流域范围北至西三旗, 南至西直门外,西至玉泉山, 东至温榆河, 流域面积210km2。主要支流有北旱河、万泉河、小月河及仰山大沟、东小口沟等, 是西北部的主要排洪河道, 同时也是一条灌溉输水河道。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 城市范围的迅速扩大, 清河已由原来的郊区河流变为市内河。辖区内总人口10多万, 有中央单位40多个, 市属单位20多个。沿清河从西向东将建设西苑、清河、北苑3个边缘集团, 规划的2008年奥林匹克公园已向北扩展至清河立水桥附近, 因此清河流域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格局上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 构建清河流域排水防洪安全和健康的生态水环境体系既是本地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和基本保障, 又是清河滨河地带和流域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 清河的历史沿革
清河是古永定河改道后的遗迹。大约在7000至9000年前, 古永定河出石景山后, 曾向东北行, 过昆明湖附近经肖家河入清河。约在西周时期(距今3000年)古永定河南徙后, 清河水源改变, 逐渐以西山泉水和沥水为主。由于千年的冲积, 地势洼下,永定河主流虽南徙, 但其潜流仍经故道, 上中游出现大量自流井, 成为清河另一水源。清代清河名“会清河”, 水体清澈, 水源充足, 是当时军队主要的槽运河道。现代的清河已经失去潜运的功能, 主要作用是排洪。
1949年以前, 清河水源主要有二:一是自西山下泄的山洪或泉水, 沿北旱河流入;二是玉泉山水沿北长河过青龙闸于安河桥汇流北旱河入清河。由于地下水位下降, 西山泉水枯竭, 清河失去了天然水源。1978年市政府对清河进行全面治理, 但没有涉及治污工程。随着清河周边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 产生了大量的污水, 而污水处理设施不配套, 清河两岸没有排污干管, 污水直接进入河道。1999年统计清河沿岸大小污水口多达180余处, 平均日排污量40多万m3,清河已成为一条臭味熏天严重污染的河道。
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北京市政府决定再次对清河进行综合整治。2000年9月清河治理一期工程开工。在对河道治理的同时对上游污水进行了截流, 将污水输送到肖家河污水处理厂和清河污水处理厂, 污水经处理后再送回清河。一期工程改善了清河上游周边环境, 并在管理上引进了现代科学技术, 实现了全河道的自动监视和机闸的自动化控制, 迈出了河道治理的第一步, 由于清河全线尚未治
清河水环境状况和治理对策(李柱)
本文2010-03-12 15:01:54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51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