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检查调研报告
从检查调研情况来看,北京市委、市政府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采取集成政策、整合资源、部门联动的方式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入力度大、工程质量好、科技含量高、运行管理规范、深受群众欢迎,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证农村饮水安全、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促进农村城镇化创造了条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北京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情况
北京市14个郊区县有183个乡镇,3956个行政村,居住人口约750万人,其中本市农业人口329万人。从1999年至2007年,北京市已连续9年干旱,城乡供水短缺形势日益严重。从2005年开始,北京市根据规划,以优先解决“四高(高氟、高砷、高盐、高氨氮)”水、毒理学和理化指标超标水为原则,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步伐,连续三年实施惠及120多万农民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供水工程950处,其中集中及联村水厂63处、水厂扩户95处、单村供水792处,新增解决1620个村、12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截至2007年底统计,全市实现农民安全饮水的村庄3201个、人口259万人,农民安全饮水达标率达到79%。目前,全市未实现安全饮水的还有755个村、70万人,有800眼水源井存在设施老化、水源不足、水源保护设施不规范等问题,计划在2008年全部解决。
从检查情况来看,北京市农村安全饮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基本解决农村群众的水质型缺水问题;二是促进了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提高了农民的节水意识,农民人均用水量下降了20%。如通州区后夏公庄村,在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前,全村在不装表、不收费的情况下,每月用水量达6000多吨,工程实施后每月用水量不到2000吨,且很少有用水户超限额用水,基本杜绝了用水浪费现象;三是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北京市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立部门联动机制。2004年,水利部提出要在农村地区加大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力度,推动全国农村饮水安全事业发展。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04年12月21日,市委书记刘淇作出批示,要求一年解决30万农民饮用“四高”水的问题。市政府连续三年将农民安全饮水工程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2005年、2006年、2007年市财政分别安排资金6.8亿元、5.5亿元、10亿元,解决了129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计划2008年再安排14亿元,解决70万农村群众的供水设施老化、水源不足、水源保护设施不规范等问题。
市水务局和卫生、发改、财政、城建等有关部门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为各部门联乡帮村的主要内容,采取政策集成、密切配合的部门联动机制,协调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市水务局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成立技术工作小组,赴基层进行技术指导和工作协调;市发改委打破常规,调整投资结构,及时批复工程立项,加大投资支持力度;市卫生局在工程前期对项目区的水质进行复核,各区县卫生部门及时化验新打水源井水质,核发卫生许可证和管水人员健康证;市农委、市财政局、市爱卫会、市审计局等其他部门也都各司其职、全力配合,做好农民安全饮水工作。
为帮助各区县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市水务局组织水利、市政、卫生、结构和概预算等方面的专家成立技术工作小
北京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检查调研报告
本文2010-03-12 15:01:26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51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