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检查调研报告
调研组按要求召开了“三个座谈会”:一是组织召开由天津市水利局主管领导、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及局属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重点了解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总体情况、存在问题和建议;二是召开区县长座谈会,武清、宝坻和静海三个区县主管领导和北辰、宁河、蓟县三个区县水利(务)局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占全市有农业区县的50%),重点了解区县政府责任制落实情况和建议;三是在调研区县现场召开由分管区县长、水利局局长、项目建设法人、监理、财务和乡(镇)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重点了解项目组织实施、工程布局、工程建设与管理以及配套资金落实情况,详细察看规划审批、项目和资金落实及工程建设、工程监理、工程验收等情况,并相互交流意见。
在召开“三个座谈会”的基础上,调研组先后深入大港、静海、宝坻三个区县和武清区典型工程进行了现场检查调研(占全市有农业区县的1/3)。每个区县深入2-4个工程及其受益村户(每个工程2-3个村,每个村2-3户)进行现场调查,采用“一问、二看、三尝、四听”的方式进行入户走访。即寻问对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知晓和参与程度,察看实际饮用水状况,品尝饮水口感,虚心听取农民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意见,填写调查表。
通过检查调研,总的看到,天津市和各区县政府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做到了组织机构、工作人员和配套资金的“三落实”,工程建设管理规范,工程建设标准和质量比较高,初步形成了适合地区特点的工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天津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受到乡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欢迎,达到了区县政府、乡村领导和农民的“三满意”。但是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天津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及农村饮水安全状况
天津市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北依燕山,东临渤海,东西宽101.3公里,南北长186公里,海岸线长155公里。全市总面积1.19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93.9%,山区和丘陵区占6.1%。天津市行政区下辖18个区县,其中城区6个,包括和平、河东、河西、南开、河北、红桥,有农业的区县12个,包括汉沽、塘沽和大港等滨海三区、东丽、津南、西青、北辰等环城四区和武清区、宝坻区、蓟县、宁河和静海等远郊二区三县。12个有农业的区县共有178个乡、镇、街,3852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94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7.8万人。
天津市农村饮用水源以地下水为主要,饮水不安全问题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由于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氟含量普遍超标,个别地区存在苦咸水问题;二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部分区县建设了一批单村供水设施,但大部分已老化失修,跑冒滴漏严重,供水保障程度差;三是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打了一批饮用水机井、铺设了主管道,但管网未入户,饮水不方便。根据2005年天津市农村饮水安全调查评估结果,全市农村存在饮水安全问题或安全隐患及管网未入户的农村人口有320.3万人,涉及全市12个有农业的区县。根据水利部复核评估结果,天津市列入《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人口为144.9万人,其中水质不达标人口为107.3万人,水量及方便程度不达标人口为37.6万人。另有175.4万人因管网老化失修、管网未入户等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不安全和不方便等问题。
2、近年来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进展情况
为全面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及安全隐患问题,该市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在各区县编制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改造规划的基础上,市水利局组织编制了《天津市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改造工程规划方案》,2006年11月经市政府批准实施。根据该规划方案,“十一五”期间将全面解决全市320.3万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及安全隐患问题,其中包括国家规划内的饮水不安全人口145万人,实现自来水管网入户率达到100%,初步建立农村供水工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工程总投资为14.27亿元,其中市级以上投资6.68亿元,占46.8%;区县政府投资4.49亿元,占31.5%;乡镇村及农民自筹资金3.10亿元,占21.7%。主要建设内容为:打低氟井18眼,购置除氟(降盐)及罐装设备1239套,铺设和改造供水管道39582.8公里,购置恒压变频设备2744套,建高位水池401座,建厂房和管理房13.88万平方米,建水窖7254座,安装水表98.2万块,安装消毒设施2759处。
3、2006年以来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天津市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改造工程规划从2006年开始实施。在水利部等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天津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2007国家累计下达工程计划27349万元,中央下拨资金574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0787万元;已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76万人(其中58万人为水质不达标,18万人为饮水不方便),完成2005-2007年国家下达计划的108%,完成国家规划任务的52%。
此外,2007年天津市还自筹资金18020.8万元,解决了45万人管网改造和饮水不方便问题,建设除氟(降盐)站14座,铺设管道5250千米,安装变频设备128套,建设小水窖60座,管理用房6794m2。
在工程建设中,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不同工程建设模式。对于解决水质不达标的,一是采取集中统一供水,通过城市自来水管网延伸或以引滦水为水源新建水厂的形式解决;二是采取分质供水,在水源不能达标的地区,采取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质供应的方式解决,即建设集中除氟(降盐)站,向居民提供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桶装水,同时以管网形式供给其它生活用水。对蓟县、宝坻等区县存在的饮水方便程度不达标问题,主要采取建设联村或单村集中供水工程,铺设供水管网,实现供水入户。
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主要做法
天津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得到了水利部和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原市长戴相龙、陈雷部长、市委书记张高丽先后做
天津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检查调研报告
本文2010-03-12 15:01:25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51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