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林海链接“小农水”——湖北省竹溪公共财政支持生态民生水利纪实(汤学怀 邹蔚烈)

栏目:农林鱼水论文发布:2010-03-12浏览:2275下载146次收藏
  去年冬天以来,湖北省竹溪县虽然没有下过透墒雨雪,但境内197条河流仍然流水潺潺。在生态退耕还林工程区,林间涌清泉,润物细无声;公共财政以奖代补兴建的1.3万多口水井、水窖、水池等微水工程,“瑶池”漾碧波,缓解人畜渴; “民办公助”兴修的870多处小型蓄引提灌农田水利工程和万亩节水灌溉项目区,渠水欢畅流,禾苗绿油油。全县有旱象不见旱灾,农民心里不慌,笑容写在脸上。

1 修“森林水库” 保绿水长流

地处大巴山脉东段北坡的竹溪县,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保护区和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过去生态脆弱,虽然修建了不少水利设施,但因水库塘堰设施简陋,靠天下雨蓄水有限,跑冒滴漏严重,一遇干旱,难以抵御自然灾害风险。每到播种插秧用水时节,农民争抢水源,矛盾纠纷突出。

“为有活水源源来,植树造林能减灾。”竹溪县委县政府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农业的命脉”水问题,把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保护天然林、改善生态环境和兴修民生水利工程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水的来源。近9年来县财政累计投入生态补偿和环境保护资金6亿多元,用于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和污水治理,营造“金山银山依托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和条件。通过多年来干部群众不懈努力,全县退耕还林27万亩,天然林保护面积达300多万亩,森林植被覆盖率提高到80.4%,经效益评估,“森林水库”年保土、保肥、增水价值4200万元以上。林网加固了生态屏障,出现了“小灾不见灾,大灾无大害”的景象。

“绿林涌清泉,滴滴都生钱。”森林涵养水分不仅形成了庞大的“地下蓄水池”,改善了水环境,还促进了“水发电、电保林、林涵水”的能源、水利、生态循环置换的生态经济圈越转越大。活水源源来自林间,去年该县小水电发电量达12.9亿kwh,水变钱4.54亿元,迈进了全国水电大县行列。

2 政府增投资 激活“小农水”

为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竹溪县自2003年开始实施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办法,对农户、农民合作组织、村组集体等自愿开展的小型水源、渠道、机电泵站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项目,政府分门别类给予财政补助。

该县2050多处水库、塘堰、泵站、水厂等蓄水供水设施,多数年久失修,财政资金投入有限,农民出工投劳有政策限额。农村税费改革后,竹溪县政府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责,确定“小农水”公共服务分门别类投入财政资金,分别实行市场化、半市场化、非市场化运作。对供水源地中小型水利建设工程,采取财政投资为主导,农民投工投劳为补充的公办民助措施;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实行政府主导、政策性补贴、群众参入的办法;对户建户用户管的水井、水窖、水池等小型供水抗旱工程设施建设,实行政府补助,民办公助,受益户出资建设和维修管理。

竹溪县财政按照“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加强采购、强化服务”的要求,对公共财政投资农村一定规模的公益性水利工程,实行公开招投标选定施工企业,主要材料设备实行政府采购,微型水利设施由财政补助,主管部门指定或推介诚信商家供应材料,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为建立“小农水”长效投入机制,该县水务、财政两部门具体划分纯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水管单位等类别,严格定性定编,积极推行管养分离的改革。属公益性的,由公共财政投资,政府招标采购,实行工程招投标。属经营性的,走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林海链接“小农水”——湖北省竹溪公共财政支持生态民生水利纪实(汤学怀 邹蔚烈)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