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态立市”战略 建设南水北调生态经济试验区(王治安 邵荣华)
——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生态经济论
摘要:十堰作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大坝加高工程所在地,保护水源成为“第一要务”,发展经济是永恒主题。以可持续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实施 “生态立市”战略,建设南水北调生态经济试验区,大力实施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城镇建设,倡导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使社会发展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转化再生型转变,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地改善环境质量,实现资源合理开采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实施;生态立市;建设;南水北调;试验区
十堰市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担负着为华北特别是京津地区提供优质饮用水的重要使命。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营造十堰良好的水资源保护环境,建设好南水北调生态经济试验区,无论是对于南水北调工程的用水安全、保证人民身体健康,还是对于工农业生产发展、保证调水工程的可持续利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堰市地处鄂西北鄂、豫、陕、渝4省市交界处,汉江横贯全境,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与我市所辖5县1市2区的2.3万平方公里的市域关系十分密切,丹江口水库控制汉江60%的流域面积,多年平均天然经流量408.5亿立方米,其汉江流经十堰市的过境河长216公里,集水面积19771平方公里;市域内堵河是汉江的最大支流,年径流总量60多亿立方米,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常年平均蓄水量的1/4;此外,全市分布有汇入汉江的大小河流2400多条,年平均汇入丹江口水库水量262亿立方米,占入库总径流量的64%以上。作为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十堰市所辖区域水质优劣事关重大。鉴于丹江口库区特殊的区位优势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十堰市应从保护水质,促进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努力把库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安定、环境优美的“国家级新型生态经济试验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利用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
一、建设南水北调生态经济试验区的重大意义
(一) 建设生态经济试验区是服务南水北调的必然要求。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引水处,丹江大坝加高工程按170米水位正常蓄水后,淹没涉及我市4个县市区,30个乡镇,淹没土地面积158.6平方公里,库岸线全长3524.8公里。国务院确定中线2013年通水目标,一期有效调水量95亿立方米,丹江口库区由此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的承载地和全国水源保护最为敏感的地区,直接关系到华北特别是京津等地的饮用水安全问题。2002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丹江口库区视察时一再嘱托,“南水北调一定要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确保库区永远是一库清水,实现调水区与受水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原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也反复要求,“一定要确保丹江口水库优质水质,让华北人民喝上洁净的汉江水”。原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在考察十堰市生态建设和丹江口库区生态和环保情况后说,“丹江口水库水质良好,是南水北调的理想水源,要把丹江口水库所在的十堰市建成全国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切实保护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水质”。由此可见,实施好生态立市战略,是中央和省委的重托,是服务南水北调的必然要求。
(二) 建设南水北调生态经济试验区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我市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倡导走资源节约型、生产清洁型、生态保护型、经济循环型的发展之路,正是顺应形势,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实施“生态立市”战略,通过引进生态理念,转变经营和发展思路,能够从根本上促使资源开采由盲目无序化向合理有序化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转化再生型转变,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地改善环境质量,实现资源合理开采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生态经济试验区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市城市人口多、人口增长快、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资源和人均绿地水平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经济水平欠发达,有5个县处于国家级贫困县之列;现代生态城市起步晚,起点低,投入有限,总体的质量和水平低于国内沿海发达城市。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是我市落实以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四)建设生态经济试验区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有效举措。我市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三次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不协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实施“生态立市”战略,通过淹没企业恢复重建,关停并转一批污染大、能耗高、效益低的工矿企业,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型企业,不断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借助国家加大对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培植绿色环保产业,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借助大坝加高工程建设,人流、物流、资金流形成的聚集效应,促使我市第三产业越上一个新台阶。
(五)建设生态经济试验区是发挥我市生态优势的有效途径。我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秦巴余脉和武当山三大山系构成了我市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形成了我市独特的生态优势。一是富饶的山地生物资源。十堰山脉纵横,呈现山地立体气候的特征,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占73%,1000米以上的山地占42.5%,适宜多种生物生长繁衍,初步探明的生物资源就达3100多种,是天然的绿色生物宝库。广袤的山林中还盛产珍贵的野生药材,品种多达2700余种,有“天然药库”的美誉。二是丰富的山水资源。我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500万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达350万千瓦。森林覆盖率52.6%,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4个百分点和29.1个百分点。我市被国家命名为园林城市,是国家载重汽车生产基地,工业“三废”治污率达90%以上。据环保部门长期监测结果,十堰山区水质、土壤、大气等环境质量综合评定均为优良。三是独特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我市有道教圣地武当山,有北京故宫“模本”之誉的净乐宫,有轰动中外的郧县猿人遗址和恐龙蛋化石群及鸟脚类恐龙骨架化石,有大型人工湖泊丹江口水库等。旅游景观兼具山水人文之趣,具有多元旅游品位。四是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矿产资源。境内既有工业所需要的矿物原料,又有建筑用石材。已经探明的有开发价值的矿藏达50多种,潜在价值在4000亿元以上。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充分发挥并利用这些资源,最大限度地将这些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增强全市经济整体实力,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核心竞争力。
二、建设南水北调生态经济试验区面临的挑战
水源保护是投资逾千亿元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目标。我市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
实施“生态立市”战略 建设南水北调生态经济试验区(王治安 邵荣华)
本文2010-03-12 15:00:50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51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