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湿地园林,改善生态环境——上海市湿地园林建设的探索(崔心红)
1 湿地与湿地园林
1.1 湿地及其功能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分布广泛、种类多且类型间的差异显著。目前一般采用《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即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位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地表水多,水是导致湿地形成、发展、演替、消亡与再生的关键,无水不成湿地;
(2)水导致了土壤潜育化,有明显的潜育层;
(3)受水的影响,生长有湿生植物、沼生植物或喜湿的盐生植物。
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有丰富的生物种类,其中包括数以万计的鱼类、鸟类、植物和浮游生物,是物种天然的基因库、种质库,成为科普和科研基地。
湿地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大面积的湿地、飞翔的水鸟、自然生长的水生湿生植物和蓝绿色的水面,自然宁静,给人以美的感受。
1.2 湿地园林的产生及其内涵
人类起源于水,在其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中,留下了离不开水的痕迹,近水、亲水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与自然对话最常用的“语言”。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水就成为园林游乐的内容。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几乎是“无园不水”,故有人将水喻为园林的灵魂。“一池三山”、“山水相依”、“背山面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以及“溪水因山成曲折,山溪随地作低平”等,都成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规律[1]。
水域滋养人类文明,是城市产生的摇篮。自古以来,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和海岸都是城市定址的首选地段。世界上的许多城市如罗马、柏林、莫斯科、华沙、伦敦、巴黎等,都在河流岸边,并且河流穿城而过。全球范围的河流海洋沿岸,分布着一个国家大多数城市,形成了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2~6],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为防洪抗潮而修建江岸、海堤,把人与水分隔开来,使之可望而不可即;也有岸边存在的各种设施或建筑以及道路的不合理布置,使人们无法方便地接近水面;更有海滩或湖滨的污染,淤泥漫漫,野草丛生,使人望而生畏。
近年来,为了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增强景观类型多样性,人们开始认识到滨水湿地的潜力,并对滨水湿地拥有的开放空间、生态功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利用。如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的“港口再建计划”,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海滨“1992奥运村nova icaria”计划,美国费城的德拉瓦河岸penns landing 开发计划,美国纽约曼哈顿哈得逊河畔的滨水游步道设计,日本富山的21世纪水公园神通川综合整治计划,日本的“中之岛”改修与滨水游廊计划以及新加坡的新加坡河地区更新计划等[2~5]。
我国滨水湿地区的整治和开发也在起步。上海市的苏州河治理,天津的海河沿岸整治,南京的秦淮河仿古建筑群,合肥的环城公园等都初具规模。其中苏州河治理是上海历史上最大的一项环境整治工程,也是近年来上海市政府确定的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此外江南水乡镇的保护与更新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因此,湿地也就成为了城市开发的重要资源,其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丰富景观类型等方面,将会体现出应有的价值。正如“大阪国际水都首长会议精神”中所表明的那样,城市滨水区的复兴是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5~6];由于城市的发展,城市环境
建设湿地园林,改善生态环境——上海市湿地园林建设的探索(崔心红)
本文2010-03-12 14:57:51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51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