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北京循环水务(周振勇)
北京是严重缺水的特大城市,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1999—2007年,北京连续9年干旱,年平均降水450毫米,相当于多年平均的75%,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1/4。
同期,全市人口由1360万增加到1580万,每年增加近30万人。gdp由2460亿元增加7720亿元,年递增10%以上。而年用水量却由40亿立方米下降到34.5亿立方米,万元gdp耗水由164立方米下降到44立方米。全市各业繁荣,环境改善,“新北京、新奥运”战略全面推进。
北京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一水管理体制,统筹水资源保护、节约、管理和利用,建设循环水务,有限的水资源保障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北京市水务局,进行了详细采访。
统筹水资源的保护、管理、调度,确保首都水源安全
面对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局面,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人水和谐,更新治水观念,在水资源的保护、管理、调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和尝试。
理顺体制,“九龙管水”到“一龙管水”。
长期以来,水资源管理城乡分割、部门分割,“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治污”。北京市革除体制弊端,组建市、区水务局,统筹全市水资源保护、管理、节约、利用,统一水源、输水、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的全过程管理。打破乡镇行政区划,按流域建立114个水务站,监管流域内的河道、水源、供水、治污工作。明确农村水务建设管理主体,建立3298个农民用水协会,政府出资聘用10800名农民管水员,水源、用水、节水、设施、治污5项管理落到实处。
破解难题,保住首都生命之水。
持续干旱使密云水库上游来水骤减。2004年,水库蓄水一度减到6.5亿立方米,局部水质下降。北京水务明确“减少人为活动对水的侵害”的管理思路,全部撤销水库网箱养鱼,拆除库区1.1万平方米的经营用房,库区实行封闭管理。一级保护区内的社会单位全面杜绝污水排放,3万亩库滨带退耕还草,上游白河7500亩水稻退耕还林。在保证正常供水情况下,密云水库蓄水回升。2006年,蓄水量达到11亿立方米,水质保持Ⅱ类标准。
源头治污,水源保护走出新路。
北京水源区内有800个村庄、50万农民。长期以来,农村污水、垃圾、厕所从不治理。不解决这一问题,水资源保护就是一句空话。北京市水务局从源头抓起,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探索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治水治污的工作模式。
“生态修复”就是把自然修复和工程措施结合,在山高坡陡人烟稀少地区,引导、扶持农民搬迁,封山育林,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生态,涵养水源。3年搬迁2.2万农民,生态、安全、农民致富一举多得。在流域内开展水土保持,恢复植被,营造适宜的水保林、经济林,3年成林6万亩,生态效益显著。
“生态治理”就是对流域内农村的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进行同步治理。村庄建设污水收集管线,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把再生水回用于农灌、冲厕、环境,还于河道。3年来,水源区已有1/3的村庄,完成了污水治理、农厕改造。建设垃圾收集设施,设置了封闭式垃圾箱,净化环境。水源保护区农村已基本实现垃圾集中收集处理。
“生态保护”就是对流域内的水源、河道进行生态保护性治理,根治污水入河。进行了封河育草,将禁沙降尘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将雨洪利用、涵养水源与安全防洪相结合。基本完成永定河、潮白河治理,河道有水则清、无水则绿。实施湿地恢复和保护工程,翠湖、野鸭湖、汉石桥、清河口等一批湿地实现了良好生态系统。
统一调度水资源,两水联调到六水联调。
一是实施地表水联调。将白河堡、遥桥峪、半城子、北台上、大水峪、斋堂六座水库联调,纳入城市供水系统,集中调水5亿立方米,使城市可用水量增加了15%。
二是实施地表水、地下水联调。建成怀柔、平谷、张坊、马池口备用水源,日供水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不仅保证了城市应急供水之需,同时开辟了为城市供水的第二水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北京循环水务(周振勇)
本文2010-03-12 14:54:37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51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