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
内容提要: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县域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如何保持县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关键。本文在认真分析党和国家对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县域经济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的历史关系,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可行性保障措施。
发展县域经济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相结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国家政权得以稳固的基石。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提出,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一、党和国家对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
党的十七大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在5个方面、共15处强调了环境保护的内容,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首次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思想的飞跃,也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大突出亮点。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
十七大报告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出现了五个新的提法:一是把国民经济存在的问题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在分析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指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二是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强调,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三是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要求之一,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四是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专门做出工作部署,强调“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五是在对外关系方面,强调在环保问题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十七大中报告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实际上就是社会生活方式要形成一种新的“生态文明模式”,它包括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消费模式”等生态的文化理念和生态的生活方式。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二、县域经济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的历史关系
在改革开放初期,作为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与发达国家差距显著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低下的发展中大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摆脱贫困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目标和百姓的迫切心愿,“发展是硬道理”深入人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代价开始逐步显露出来。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
县域经济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
本文2009-12-22 17:21:21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42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