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局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回忆消失的粮票
当年轻人在超市中选购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很少有人知道,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存在过一个特殊的“票证时代”。
那是一个回忆起来苦涩的年代,商品皆需“凭票购买”,贫瘠的商品对应着繁多的票证。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成为捆在商品身上的枷锁,给那个时代留下鲜明烙印。
1993年,我国取消粮票制度,这是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经济体制的一次成功转身,终将各类票证送进历史的橱窗。
粮店的记忆
27岁的**走出北京站出站口,北京站的大钟依旧,站前的平房俨然。天空晴朗,他心情舒畅。
这是1979年7月的一天清晨。这一天,在黑龙江某兵团插队10年的**,返回家乡北京。和那个时代所有的返城知青一样,他首先面临的是就业问题。
在家赋闲两个月后,当地街道给他介绍了三个工作。**本想选择在兵团时熟稔的汽车修理,但家人和朋友却劝他到粮店工作。
“那时候粮店是一等的好单位,谁家不需要吃饭。”**最终到粮店工作。他的新单位在东城区和平里四区附近,名字叫作和平里中街粮店,但当地居民更习惯称之为“四区粮店”。
四区粮店是和平里附近最大的粮店之一,负责为3000余户居民供应粮食。粮店的上级单位是东城区安外粮管所,是一家典型的国企粮店。
四区粮店是一家面积约100多平方米的平房,店内左侧是一排米面柜台,柜台上摆有秤盘,柜台下装着接粮的漏斗,右侧是花生米等杂粮柜台,靠近后门的位置放有油桶,长长的抽油器插在桶中。射进窗户的阳光光柱内,各类粉尘飘飞其中。
在当时,粮店是仅次于电影院的热闹场所。因为掌控着粮食命脉,粮店成为社区居民的中心。
那时,每逢周末或月底,四区粮店门前总要排起长长的队伍。居民家中有小孩的,往往打发孩子前来排队。快排到时,大人拎着面袋赶来。他们总要小心翼翼地观察秤杆的准星,生怕遇到缺斤短两。买到粮后,再小心翼翼地扎紧口袋离去。
那时,人们对粮食的仔细,一方面源自节俭的传统和对饥饿的恐慌,另一方面也因为国家限量供应的政策。在那个粮食市场尚未开放的年代,人们只能用粮票来换购定量的粮食。
粮票,成为当时买粮所必需的“通行证”。
吃饭的护照
**在四区粮店上班的第一个月,便开始熟悉收放粮票的业务。
195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分别公布了《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粮食流通体制从此进入长达31年的统购统销时期,粮票登上历史舞台。
上世纪80年代,城镇居民迁徙户口时,有一个特殊的关系叫做“粮食关系”。粮食关系最终会落实到具体粮店,关系人只能限定在该粮店购粮。对于拥有城镇户口的居民来说,“粮食关系”与城镇户口同等重要。倘若居民想到另外一个城市工作,除须办理户口转移手续外,还必须办理“粮食关系”的转移。没有粮食关系,等同于没法吃饭。
四区粮店拥有近万人的粮食关系。每月21日,四区粮店的上级单位就会把数十万斤粮票发放到粮店内。
粮票是成联发的,每次都有厚厚一摞。每张成联粮票的面积与报纸相仿,上面打有孔洞。**等人的工作便是把粮票裁剪成小张,然后按户装入一个小口袋中。口袋上写有户主的名字。每月24日前,小口袋便会发放到每户手中。
买粮时,居民首先要出示粮食供应证来“验明正身”,粮票回收后,工作人员会把粮票贴在报纸上,攒满一张报纸后,再刷上一种特殊的紫色涂料,防止被人重复使用。在南方一些地区,粮票被人们视为生命票,当时下发各区县的粮票都有专门的运票车运送,还有武警押运,回收的粮票也有专人清点,每半年送到造纸厂销毁一次,负责监督销毁的人要看着所有粮票打成纸浆才能离去。
&nbs
农业局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回忆消失的粮票
本文2009-07-03 14:22:19发表“征文作品”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30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