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局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六十年风雨铸就新辉煌
与天齐
一、建国后前30年(1949—1978)**交通发展成就回顾
**于1929年建省,是一个十分美丽且又可爱的地方。然而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交通运输极其落后。1949年,**没有铁路、民航、现代水运,公路虽有3143公里,但虚有其名,勉强可以通行汽车的公路只有472公里,其中有路面公路290公里,无路面公路182公里,养护里程为110公里。这些公路在马步芳溃退时,又遭到严重破坏,千疮百孔,破烂不堪,汽车也极有限,全省216辆汽车为马步芳所垄断,大部分报停报废。解放时,人民政府接管的14辆汽车中,只有4辆可以勉强行驶。交通工业是个空白,车辆修理全部依靠外省。**各族人民只得沿用人背畜驮的原始运输方式,行走在千百年来由人畜自然走出来的崎岖小道或略有整修的少数大车道路上,交通闭塞,使得**几乎长期处于和兄弟省区隔绝状态中。解放前,**人民在旅行中,常有冻饿死于荒漠,失足毙于险隘的情况。“山高鬼见愁,悬崖伴激流,行人攀石壁,走路栽跟头,轻者被跌伤,重者把命丧”的民谣就是对**交通运输的形象总结。交通发展落后,也是解放前**经济萧条、人民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农业区的山货水果,牧区的羊毛、皮张及药材等土特产品运输不出去,当地人民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运不进来,致使当地产品与外来商品间形成很大的剪刀差。如果洛地区100斤羊毛只能换到一包茯茶。不少地区每年都有大量的畜产品、瓜果等腐烂变质。这种因交通阻塞以致经济封闭、生产凋蔽,进而形成人们思想封闭、社会发育迟缓的恶性循环,使得**各族人民过着食不糊口、衣不蔽体的悲惨生活。解放初期,**人民对解放前交通运输状况曾这样形容“牛拉的汽车、人传的电报”。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边远省区的公路交通建设,在发展公路交通过程中,**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以恢复原有公路,组建专业运输队伍,配合建政、进军的三年恢复时期;以支援柴达木开发,初通盆地公路干线和牧区干线,扩大专业运输队伍的“一五”发展时期;以普及公路交通网和汽车运输大发展的“大跃进”和三年调整时期;以发展黑色路面,改建旧路为主和专业,社会汽车同时发展的文化大革命时期。通过30年的努力奋斗,**省公路交通面貌焕然一新,昔日交通闭塞的**,已是处处变通途。截止1978年,**公路行车里程13675公里,与1949年3134公里相比增加3.35倍,晴雨通车里程9837公里,与1949年472公里相比增加19.84倍,民运汽车19289辆,与1949年的4辆相比提高4821.25倍。
二、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交通的辉煌成果
(一)公路、水运、地方铁路事业30年的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省交通厅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省交通职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乘全国改革开放的春风,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发扬“扎根高原、艰苦创业、献身交通、造福人民”的交通行业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藏高原精神,全省交通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
1、公路发生巨变。1978年,**公路行车里程13675公里,其中晴雨通车里程9837公里。干线公路8853公里,县乡公路4337公里,专用公路485公里。按技术等级状况划分,二级公路1108公里、三级公路1144公里,四级公路5786公里、等外公路5637公里,合计等级路8038公里。按路面技术状况划分,高级、次高级路面1947公里。无路面公路3838公里、养护里程11262公里。改革开放30年来,**省共完成交通固定投资446.892亿元。到2008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56642公里,其中国道主干线1487公里,国道4459公里,省道8852公里,县乡道路21439公里,专用公路876公里,村道21016公里。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215公里,一级公路206公里,二级公路4984公里,三级公路6095公里,四级公路21149公里,等外公路23993公里。按路面等级分,沥青混凝土路面7155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4930公里,次高级路面5245公里,未铺装路面(中级、低级、无路面)39312公里。2008年与1978年相比,公路行车里程增加2.8倍,高级、次高级路面增加了7.2倍。“十五”期间是**省县乡公路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呈现出规模大,建设速度快,建设质量高,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局面。五年间全省县乡公路建设总投资达到46亿,新建县乡公路6391公里、改建县乡公路5759公里。至2005年,全省县道总里程达到10713公里,乡道总里程达到9873公里,县乡道路桥梁1380座31142延米,全省398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3968个行政村通了公路。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启动的农村公路建设,按照交通部“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沥青路或水泥路”的目标,投资16亿元实施的“通达”、“通畅”工程,使全省841个村、近百万人从村道硬化中得到实惠。至“十五”末,全省事现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东部地区乡镇通油路)、行政村基本通公路的目标。2008年,全省州县通公路率达到100%,乡镇通公路率达到100%,乡镇通油路率达76.9%,建制村通达率达62.03%。初步建成了“两纵三横三条路”的公路主骨架网。2001年7月,首条高速公路平安——西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突破了**高速公路零的历史,为今后**高等级公路建设奠定了基础。总之,全省公路交通事业实现了**人民企盼已久的大繁荣、大发展,大部分地区人民群众享受到了畅通、整洁、舒适、优美、快捷的公路交通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2、水运事业蓬勃发展。1995年,黄河龙羊峡库区开辟通航里程108公里,组建三家运输企业,共有驳船21节、趸船4艘、机动船舶13艘,结束了无现代水运交通的历史。至1997年,**湖、黄河龙羊峡及李家峡库区3个水域通航里程达到216公里,机动船舶发展到69艘,载重吨位2535吨,总客位760个,船舶总功率3682千瓦。至2008年,**湖、黄河龙羊峡等5个水域通航里程达317.74公里,机动船舶发展到124艘,年完成客运量21万人,旅客周转量226.62万人公里。全省共建海事机构11个,配备海事人员82人,水运事业蓬勃兴起。
3、地方铁路开始起步。“十一五”开局之年,**地方铁路筹建办公室启动了**省首条地方铁路——柴达尔至木里铁路(简称柴木铁路)建设。柴木铁路全长142.04公里,隧道4495延米/1座,桥梁19747延米/46座,区内设5个车站,预算总投资25.8亿元,设计年运输能力1400万吨,2009年8月将全面建成,并试运营。柴木地方铁路建设,对加快**重点资源(煤炭、铁矿等)开发,为**交通事业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增添了新的色彩,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加强对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公路养护、运输管理事业的发展和干部职工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30年来,**公路养护和运输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生产用固定资产及机械设备的发展。省公路局前身为**省交通厅公路养护处,1978年有固定资产30370746.64元(原值)。公路养路工人工作住房大部分为砖木结构的平房,养护工具为铁锨、人力车、双牛或双骆驼、手扶拖拉机牵拉的钢板式刮路机,养护路面大部分为砂砾路面和土路面。局属每个公路总段北京吉普车不足3辆。2008年底,省公路局固定资产达到129588539.79元(原值),比1978年增加3.3倍;大部分公路养护工人住上了漂亮美观砖混结构的公寓化工区,养护工具新增了装载机、压路机、修路王等机械化设备,养护职工上下班均乘坐上了农用车或中巴面包车;养护路面大部分为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路面,劳动强度大幅度降低.省公路局所属各单位固定资产、机械设备大幅度增加。各总段、养路段办公楼建设均成为当地文明建设的亮点。
2、运输管理事业的发展。
交通局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六十年风雨铸就新辉煌
本文2009-07-01 16:24:22发表“征文作品”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30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