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调研分析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09-06-13浏览:2271下载129次收藏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个体、私营、合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党员在不同行业、地域间的流动性加大,党员成分、生活环境及思想意识形态趋于复杂化。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富蕴县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流动党员的基本特点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流、物流量不断上升,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也日趋频繁,目前富蕴县流动党员有呈现出以下五方面特点:
  (一)数量不断增加。截止目前,全县共排查流出党员24人,流入党员91人。较去年同期增长158%。
  (二)流动分布相对分散。据调查显示,全县流动党员分布比较分散,有的在内地,有的在沿山厂矿企业等。
  (三)党员构成相对复杂。流动党员中,有农民,有企业下岗职工,也有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退休人员等。
  (四)思想比较活跃。大多数流动党员思想比较活跃,年富力强,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有创业精神。在流动期间,他们受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冲击,心态比较复杂。
  (五)党员流动时间不确定。流动党员什么时候外出,外出时间多长难以确定,部分农村党员为季节性流出。
  二、主要做法
  针对这些特点,富蕴县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探索创新,采取“理顺关系,健全组织,建立制度,创新载体,开展活动”的方法,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县委于2007年4月成立了富蕴县党员服务中心,建成乡(镇)党员服务站的9个,企业党员服务站2个,通过不断完善和健全工作体系,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切实落实到每个乡镇和企业。针对流动党员多为非公企业职工的实际,从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健全非公企业党组织入手,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对全县近100家非公有制企业进行了摸底调研,做到了“六清”,即企业情况清、职工人数清、经营状况清、党员数量清、组织设置清、业主身份清。并对全县职工人数50名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逐一登记造册,成立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非公有制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并于7月1日成立了新疆首家非公有制企业工委。按照“就近管理、方便灵活、理顺关系、不留空白”的原则,采取“建、联、靠、派”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把“支部建在车间”、“支部建在园区”、“支部建在行业协会”、“支部与社区联建”等党组织建设新模式,确保了所有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全部建立党组织。2007年,富蕴县共新成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委2个,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7个,非公企业行业片区党总支1个,社企联建党总支1个,园区党总支1个,企业联建党支部1个。还制定出台了《关于向非公有制企业选派党建联系单位和党建联络员的安排意见》,为31家较大企业确定了党建联系单位,将每个联系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确定为党建联络员,明确了工作职责,并专题举办了一期党建联络员培训班,制订了党建联络员工作手册、联系卡,具体指导和协调企业的党建工作。
  (二)抓好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措施
  富蕴县从制度建设入手,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建立健全了流动党员联系制度、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流动党员登记制度、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制度等各项制度,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重点加大三项制度建设力度,增强外出党员过组织生活和缴纳党费的自觉性。
  一是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先后制定印发了《关于做好流动党员身份确认工作的通知》、《富蕴县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通知》文件,在全面摸底排查的基础上,及时掌握了流出和流入党员的数量及有关情况,为所有流出和流入党员建立了管理台帐和信息库。明确规定党员外出务工、经商三个月以上,必须向所在党支部报告;六个月以上的要转出组织关系或实行流动党员管理。要求各基层党委对外出党员的流动去向、期限、职业、通讯地址、联系办法和联系人等造册登记,建立健全外出流动党员档案。同时,加大对新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的宣传和使用力度,并充分利用党务干部培训班等时机,说明其填写等要求,现全县各党委(党工委)使用新版介绍信普及率达到100%,有力地保证了流动党员登记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建立健全联系汇报制度。要求外出党员每季度用信件或电话等形式向所在支部汇报在外的思想、工作和参加当地党组织活动的情况。平时由党支部委员分工联系若干名外出党员,保持电话、信函联系,节假日利用外出党员返家的机会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或组织学习,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情况,给他们上党课,进行思想教育。
  三是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支部每年一次民主评议党员,会前都通知每一位外出党员参加,并查验支部记载的外出联系内容和《流动党员活动证》填写情况,根据他们的表现开展民主评议,对优秀的党员给予表彰,对表现不好的党员进行批评教育,对不合格的党员进行处置。
  (三)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管理方式,理顺党组织管理体系
  富蕴县根据流动党员流动性大、分布面广的特点,按照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党员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原则,探索并实行了相对集中、便于领导的管理模式,实施统一管理,使大多数流动党员有了家的温暖,既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又激发了党员的积极性,较好地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每年五月份确定为“流动党员宣传服务月”,依托党建网、远程教育网、有线电视网络的资源优势,开设“流动党员之窗”宣传板块,及时发布新版《流动党员证》发放和使用的重要意义、流动党员的责任与义务等各类信息,为广大流动党员搭建一个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网上平台。在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同时,坚持“不拘形式、讲求实效,业余为主、方便党员”的原则,把流动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采取“六学法”教育形式,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的整体素质。一是选准载体引导学。针对流动党员居住分散,组织集中学习困难大的现状,积极搭建流动党员学习平台,为流动党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依托党建网、远程教育网、有线电视网络的资源优势,开设“流动党员之窗”宣传教育专栏,及时发布新版《流动党员证》的使用方法、流动党员的责任与义务等各类信息,为广大流动党员创造一个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网上平台。免费订阅党报党刊,文艺科技读物等,定期向流动党员开放村、社区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同时设立服务电话,接受流动党员的咨询。二是集中辅导深入学。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作用,根据党员志愿者职业特点,组建流动党员教育培训“流动课堂”,利用流动党员空闲、工余时间,结合流动党员学习需求,分专题确定重点学习内容,采取巡回宣讲、分片宣讲等方式,深入农村、社区以及厂矿企业,重点对基层党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实用技术等内容进行授课,提高教育实际效果。三是寓教于乐趣味学。结合流动党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适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开展文化下村(社区)、企业活动。如:组成电影巡回放映队深入各村(社区)、企业,深入流动党员聚集地,放映群众喜闻乐见的革命题材、先进人物等优秀影片,让流动党员和外来流动党员受到洗礼和党性锻炼。重大节日期间,积极开展棋类、球类、歌舞类等文体活动,使广大流动党员在娱乐中受教育。四是创新方式帮助学。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党员的特点和实际,采取定期上门辅导、寄送资料等形式,进行“帮送式”学习。对文化程度较低的流动党员实行“结对帮学”,对学习有困难的流动党员实行“上门送学”,对外出流动暂时无法返乡的党员实行“邮寄送学”。通过邮寄、邮件、书信、电话等方式,及时将学习材料发送到流动党员,使他们不论流动到哪里,都能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五是搞好结合针对学。结合流动党员的行业特点,由流动党员自己选择培训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与他们自身密切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六是多种形式督导学。根据流动党员状况和工作需要,通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调研分析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