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调研对策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09-06-10浏览:2614下载251次收藏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国家人才的储备,他们的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举措,是当前我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此举并非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而是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出发,意在充分挖掘各类生产要素潜能,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激活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具有前瞻性的长效政策。
本文阐述了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意义后,从经济学理论出发,分析了毕业生创业过程中存在外在性、市场竞争不完全、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败问题,进而提出政府应在此领域有所作为。文中就政府支持毕业生创业的现行政策提出了个人看法,并提出了政府应改善包括专项资金投入、税收优惠、公共服务在内的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促进创业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创业;市场失败;政府
引  论
国家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1999年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首次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再次提出四项积极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创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问题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热度。对于此问题,国内学者研究不多,且较少从理论层面出发,本文试从经济学理论出发,结合当前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实际困难,针对这一热点问题,作出初步分析和探讨,以帮助推动毕业生创业,有效解决当前就业压力,促进市场繁荣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一、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意义
(一)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
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年激增。据教育部统计, 2003年以来,大学生毕业人数见图1所示[1]:
图1  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示意图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中指出,2008年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居历年之最,超过610万。与之相对的是,毕业生就业缺口持续拉大。到8月,全国大学毕业生实际实现就业率为70%,预计到2008年年底,毕业大学生未能如期就业人数会达到150万左右[2]。又逢全球经济不景气,企业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大大缩水,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趋紧,高校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高校毕业生通过创业,在实现自身就业的同时,可以有效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并吸呐带动更多人员就业,有利于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对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能真正贯彻党中央“以创业促就业”的方针,在毕业生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又能创造出相当的就业容量,还将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吸纳带动更多人员就业,有利于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
(二)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
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工资上升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产业造成强烈冲击。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就需要摆脱以廉价劳动力为竞争优势的生产经营模式,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增加值,使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种生产和经营模式的转变,更多地需要依靠技术和知识,更多地需要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来承担。高校毕业生群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在各专业领域内拥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同时具备创新能力、实干精神以及轰轰烈烈的创业激情。如果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将极大地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提高技术含量和服务品质,造就一批基础素质高、创新意识浓、实践能力强的管理人才,为全社会形成追求技术创新营造良好氛围。
(三)有利于促进市场繁荣发展
高校毕业生群体是市场庞大的人才支持,所组建的企业经营机制相对灵活,市场适应力强,因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并且,他们受自身资源的限制,较易受到政策的引导,他们的存在,能使市场主体更趋多元化,使市场自身资源配置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有效组织垄断机制的形成。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利于构建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环境,有利于培育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政府支持毕业生创业的理论依据
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自动熨平产量和经济的波动,实现自动的平衡[3]。但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现阶段毕业生创业,应该由政府主导。因为在激励高校毕业生创业问题上,存在市场失败[4]。而在以下领域,政府的干预会比市场更有效:
(一)市场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
外在性,又称外部效应,是指私人费用与社会费用或私人得益与社会得益之间的非一致性,或者说是某人或某企业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相应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外在性分正外在性和负外在性。正外在性是指个别企业或个人带给社会的收益大于其个别收益。
高校毕业生创业存在正外在性。如果创业者创业失败了,我们所收获的是宝贵的经验和经历,对其他创业者是很好的借鉴;第二,毕业生创业企业不仅能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而且可以创造出相应的就业岗位,消化部分待就业群体,具有积极的社会效应。由此可见,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高校毕业生创业这一行为都具有典型的正外在性,应大力提倡。也正是在外在性的情况下,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决策结果就会远离帕累托效率状态。收入外溢,由于生产者不能通过市场将部分收益内在化,其决定的最优生产规模会小于社会需要的最优规模。因此,市场机制下,高校毕业生创业会动力不足。而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税收等工具,可以有效地补给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成本,这样就会激发潜在创业者的积极性,扩大高校毕业生创业群体的规模。

(二)市场竞争不完全性

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是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的。当前条件下,由于一些大企业的规模效应作用,其垄断行为限制了竞争,限制了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扭曲市场价格,导致资源在不同部门、不同产业、不同产品上的不适当分配,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另外,毕业生创业企业具有风险性和价值不确定性,难易获得市场资本的青睐,在获得创新资源和能力方面,其创办企业都无法与大企业相比拟,这些都导致创业企业以完全市场竞争方式获得资源的公平程度降低。

在政府出面的情况下,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尊重创业、支持创业、积极创业的良好氛围,给与中小企业根植于良性竞争的土壤,促进市场经济健康繁荣发展。

(三)市场信息不充分

市场主体——生产者和消费者具有充分信息是保持市场竞争和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但实际上,市场主体不可能对相关商品的市场需求、价格变动、生产技术等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从而难以作出最优的决策。

毕业生创业企业面临信息不对称。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具有社会经验不足,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调研对策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