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思考
2007年8月至12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与政府改革研究》课题组派出13个调研小组分赴东部、西部、中部、东北部14个省(直辖市)以及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就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开展了大规模调研活动,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来自各级政府工作一线的数据、事实和文献,以及各类政府工作人员的思考、诉求和建议,课题组由此大量采集到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的第一手客观实证资料和主观评价素材,奠定了课题研究科学性的高信度调研基础。
一、调研目的、对象、方法和成果
1.调研目的
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抽样调查,全面把握和认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确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系统总结多次改革的成绩及其经验、不足及其结症,就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调研对象
(1)范围:本次调研范围涉及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东部省份包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和福建,西部省份包括重庆、青海和甘肃,中部省份包括湖南、湖北、安徽和山西,加上东北的辽宁、吉林。调研对象涉及12个省级政府、15个地市级政府、14个县级政府、12个街道乡镇政府,共53个各级地方政府。
(2)人员: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个别访谈90次、115人;各级政府部门负责人――集体座谈97次、876人;省以下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公务员、企业负责人、社会组织负责人、一般群众――问卷调查2579人。
3.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广泛采取了文献调查法、个别访谈法、集体座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中,文献调查着重收集了近五年各级有关政府工作数据,主要包括政府规划、两会报告、政府部门计划、决策文件、总结、专项工作会议材料、年鉴以及各类学术期刊和有关政府网站刊载的相关资料;问卷调查强调了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具体组织流程见下图。
4.调研成果
通过调研,课题组形成了4个汇总材料,即《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座谈会资料汇总》、《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访谈会资料汇总》、《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文献资料索引》以及《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汇总》。这为我们了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总体普遍性现状和局部特殊性现状、通过学术思维与实践思维的契合寻找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思路、举措和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调研内容
总体而言,主要调研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配置、权力与权力的关系、权力运行机制的实际状况,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政府职能
包括经济管理职能(经济管理职能内涵、经济管理职能设置、经济管理职能履行方式);社会管理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内涵、社会管理职能设置、社会管理职能履行方式); 国家安全及外事职能(国家安全及外事职能内涵、国家安全及外事职能设置、国家安全及外事职能履行方式)。
涉及的问题包括:该级政府实际履行哪些行政职能?是否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要求(有无越位、缺位)?其法律依据、财政支持、人员配备等保障机制是否完备?对促进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效应如何?
2. 政府结构
包括政府机构设置与编制(政府现行机构、部门设置、机构、部门编制、事业单位设置与编制);政府内部权力配置(政府与部门权力配置、各部门之间权力配置、特殊领域的权力配置);政府内部权力运行制度(政府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部门对政府决策的参与影响、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政府对开发区、垂直管理部门的领导与监督、政府或者职能部门对下属事业单位的领导与监督、内部权力运行程序)。
涉及的问题包括:该级政府的部门如何设置?部门关系怎样协调?政府如何统筹和监督部门工作?部门如何参与政府决策?
3.府际关系
包括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中央对地方的领导方式、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与控制、地方向中央的诉求表达渠道、中央与地方权力冲突解决机制);地方政府纵向间的关系(地方政府的层级制度、地方行政区划设置与调整);地方政府横向间的关系(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地方政府间竞争关系、地方政府间横向冲突解决机制)。
涉及的问题包括:规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律机制是何状况?中央和地方在事权上如何划分?地方如何向中央表达利益诉求?如何进行中央和地方有效协作的制度创新?中央垂直管理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如何协调?省、市、县、乡四级地方政府层级模式有什么利弊?如何评价省管县、市管镇、撤销或合并乡镇的改革?地方政府间竞争、合作和协调机制的现状如何?怎样改进?
4.政府权力运行机制
包括决策机制(决策组织、决策程序、决策规则、决策拍板);执行机制(系统执行机制、跨系统协调执行机制、执行督办机制、行政执法机制);监督机制(监督机构与责任、监督方式与手段、绩效评估与反馈);咨询制度(咨询组织、咨询范围、咨询程序);信息公开制度(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政府信息公开的途径、方式、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合作与共享、社会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满意程度);应急制度(应急领导体制、应急预案建设、应急立法与决策、应急强制措施、非政府组织和企业以及公民个人的参与)。
涉及的问题包括:该级政府和部门决策机制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如何?如何看待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适度分离的运行机制改革?政府和部门行政执行的能力、效率、质量如何?其中存在哪些广大群众不满意的主要问题?
5.政府行政工具
包括行政工具的提供方式(政府部门直接提供、政府部门委托其他部门提供、政府工具选择过程中的考虑要素);行政工具的主要类型(传统行政工具的主要类型、现代行政工具的主要类型);行政工具的改革(地方政府行政工具改革的现状、行政工具改革在提高政府效能方面的作用、行政工具改革存在的问题)。
涉及的问题包括:该级政府在政府职能履行方式上有何创新?相应的技术手段(如电子政务、无纸化办公)的推行情况如何?合同外包、特许经营、行政指导等新型行政管理方式的运用情况如何?行政许可、处罚、强制等执法方式的法制化水平如何?
6.人事制度
公务员结构(职位分类、职务、学历与专业、性别、年龄);公务员管理机关(管理机关类型、管理范围、管理程序、管理方式);政府领导的选拔机制与监督控制机制(提名、考察机制、任命议决机制、督调整机制);其他人事制度(公务员更新制度、激励保障制度、监控制度、人事争议仲裁制度、权利救济制度、公务员的职务消费)。
涉及的问题包括:该级政府和部门的领导选拔机制的法制化、正当性、民主性、公开性如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落实情况和效果如何?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和履职效应如何?重点需要作哪些改进?
7.财政体制
包括财政职能(职能定位、职能转变);财政分权(财政权限、收入划分、支出划分、转移支付);财政收入(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收入结构、财政收入改革、税收征管程序及手段);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机关、预算管理程序、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改革、决算管理);其他财政管理(政府采购、政府投资、国库集中收付、国有资产管理、财政运行绩效、财政信息化、重大建设项目的财政控制);财政监督(预算监督、执行监督、决算监督)。
涉及的问题包括:该级政府的财政职能如何定位?对中央与地方/省与地县财权划分有何评价?该级政府事权和财权是否相匹配?对该级政府的财政收入(税、费、土地出让金等)和支出的结构有何看法?对现行财政监督体制有何看法?
8.法律保障
包括涉及行政管理体制的法律规范(法律渊源层级、政府职能的法律规范、政府结构的法律规范、府际关系的法律规范、政府外部权力运行的法律规范、政府行政工具的法律规范、人事制度的法律规范、财政体制的法律规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规范);行政立法制度(行政立法权的划分、行政立法主体、行政立法程序、行政立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回应程度)。
涉及的问题主要是相关法律规范的内容和具体立法中存在的问题等。
9.行政文化
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思考
本文2009-06-04 09:11:00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26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