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专访
(一)专访的含义和特点
1.专访的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在特定的时间段,总会有一些事件、问题和人物成为焦点,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针对某一问题、某一事件,事先选定采访对象,在采访之后形成的新闻报道,就是专访。
现在专访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传媒体裁,不少报纸、电视、广播,都开辟了“××访谈”之类的栏目。
新闻界的人士对专访作出过许多大同小异的解释,主要有下列几种表述:
专访就是记者访问新闻人物,请他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
对新闻人物或单位、部门进行专题访问的报道。
专访一般来说是记者事先带着一个比较明确的问题到现场去,对有关人员进行专门的采访。它是以记者对于现场人物的谈话,对现场的观察,包括人物的音容笑貌、思想性格,以及对周围的环境和印象的认识,而以对采访人物的原始谈话原始记录为主,穿插有关的背景材料连缀成一篇的特殊通讯。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第一种说法是针对一种采访行为而言,不是对文体的解释。第二种说法的“新闻人物”和“单位、部门”容易让人误解,不如第三种说法中的“有关人员”更合适。不过,第三种说法作为一个定义显得太长了。
针对专访的基本性质和写作特点,我们给专访这样一个定义:
专访是记者针对特定的人物、事件或问题,事先选定采访对象,经现场采访之后,根据谈话记录整理而成的一种新闻报道体式。
其中“特定的人物、事件或问题”,一方面揭示专访的专题性,一方面列出了专访的主要类型。“经现场采访”,则是在强调“访谈”的特征。“根据谈话记录整理而成”是专访的主要写作方式。
2.专访的特点
专访跟通讯有相近的地方,无怪乎有人说它是一种“特殊的通讯”。它和通讯都讲究详尽和丰富,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求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但是,它们也有一些不同,主要表现为下列三点。
(1)记言为主
通讯是写人、述事、写景、状物为主,而专访以记言为主。所谓记言为主,就是专访的内容,主要是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对话,其中以采访对象的话语为中心。在专访中,记者除了提出问题、作些适当的插话之外,基本放弃了话语权力,即便是转述,也不得违背采访对象的原意。
(2)专题性
这是专访在选材上不同于一般通讯的地方。什么是专访的“专”?“专”就是记者根据目前形势和受众的期待,事先就一个比较热门的问题,针对一个专门的意图和目的,而进行采访和写作的一种特征体现。例如,中国古代不乏有突出成就的数学家,而在当代全球科学界,我们的数学研究却比较落后。中国在21世纪会不会在数学研究上有突破性进展?这个问题够“专门”的。《光明日报》特约记者廉海东带着这个问题,访问了旅美青年数学家张寿武,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专访”。
(3)访谈性
专访从形式上看,是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双声对话(也有只有采访对象话语的,那是记者有意删除了自己的话语),具有一定的“口述实录”性质。话题围绕着一个中心,在问答的过程中次第展开。这种谈话是双向互动的,不像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那样死板。在交互的问答中,话题不仅始终在双方的兴趣范围之内,而且双方有着较多的相互讨论和情感交流。
(一)专访的类型
1.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的采访对象,必须是一个“新闻人物”。所谓“新闻人物”,有下列一些特征:近期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近期在某一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因某种行为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身居要职或在关键岗位上,他的行为和意志将对社会有广泛的影响,因而言行时时被人所关注;由于某些特殊品质或特殊原因而备受社会注意。
对于这样的“新闻人物”,读者迫切地想了解他本人。对于一个成功的人,人们关心:他的成就是怎么取得的?他的人生价值观?他的理想?他的工作方法?他的生活方式?等等。对于一个
十二、专访
本文2009-05-10 10:02:02发表“写作教程”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21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