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读后心得体会

栏目:征文作品发布:2009-03-24浏览:2632下载154次收藏

    城乡统筹发展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大家论述城乡统筹发展较多的是如何统筹农村发展,今天我从研究城市的角度和大家交流关于城市的问题。
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从最简化、最基本的意义上可以这样认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中国若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首先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工业化和城市化又互为解释变量,在常态下工业化和城市化二者之间能够实现良性互动,由于中国已经选择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此相配套呼应,中国也必须和只能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命题。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要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笔者最近学习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站在一个市民的角度,想将相关内容和自己的心得体会与老师同学们一起交流。

一、关于“宜居城市”的科学内涵

纵观我国城市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我们的祖先不同的城市理想,从而营建出不同的城市形态,进而又体现出不同的城市境界。

城市的第一境界:以安全为本的城市。高墙深池、重城壁垒,是中国早期城市的基本形态,体现了我们祖先以安全为本的城市理想。至隋唐,中国城市安全防护体系发展到古代最高水平,在保持郭城、皇城、宫城三重城池基本格局的同时,城内实行坊里制度,分设100余坊,各有坊墙,夜间宵禁。

城市的第二境界:以经济为本的城市。北宋开始,中国都城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变化:打破城内的坊墙,开店设铺,发展贸易,而不是像隋唐时期在东西两市固定交易。不以政治、军事为目的的纯粹的经济城市也在宋代开始出现,史称宋代“城市革命”。

宋代“城市革命”的本质,是我们祖先城市理想的进步。他们把城市从防御工事变成了经济舞台,并且这种转变是以牺牲安全设施为代价的。

当然,城市从以安全为本转变到以经济为本只是从宋代开始,而不是在宋代完成的。真正意义上以经济为本的城市时代,是在冷兵器时代结束、鸦片战争之后在中国才开始的。而欧洲,早在工业革命时期就完成了转变。

城市的第三境界:以人为本的城市。2004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由此成为我们新的城市理想。“以人为本”的城市理想的本质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表达了我们要把城市从经济舞台变成生活乐园的期盼。“以人为本”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理想,建设宜居城市,是中华民族文明历程中的又一次巨大进步。它带给我们的将是一次新的“城市革命”,我们的规划建设理念、管理方式、城市形态都将发生深刻而显著的变化,我们的城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读后心得体会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