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县委中心组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会讲课稿

栏目:党会党课发布:2008-11-05浏览:2142下载187次收藏

各位领导:
  在讲课之前,先做两点说明:这次学习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时间不长组织的,本来应该由党校的老师或者是宣传部理论党教科的同志上课,因为党校的老师没有准备出相应的教案,他们做农村调查还需要一段时间;第二是理论党教科的同志们虽然准备了一些授课内容,但是考虑到理解的还是比较粗浅,不敢和各位领导进行交流,所以把我推到前台,来和领导们一起学习三中全会的内容以及一起感受一下当前正在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关于上述两个问题有多方面的说法,所以说今天下午的这种学习,就是和领导们一起简单的看一下,理解一下,不能说很深透。接下来咱们还有相应的学习安排,还要请专家给领导们进行详细的解读和讲解。因为刘书记高度重视,三中全会以来各级领导的学习情况,作为一个农业大县,更应该第一时间快速掌握中央的精神,领会它的实质。
  今天我首先给领导们简单的导读一下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内容。在此之前,我先来介绍一下《决定》产生的过程。十七届三中全会是2008年10月9日到10月12日在北京召开的,在这次会议上主要是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主要是说:我们在这次会议上主要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取得的一系列的重大成就,分析了当前国际大潮下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最重要的是,对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形成了这样一个《决定》,《决定》是在10月12日正式通过的,却在10月19日才推出,这一段时间以来党中央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多方征求意见,尤其是党外人士的意见,结合很多学者提出的一些看法,中央对《决定》进行了相应的修改,这样才将最后成型的文件向全国发布。《决定》产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现在开始导读《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第二部分是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第三部分是改革创新加强制度建设;第四部分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五部分是加快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第六部分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政治保证。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放在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制度建设这一部分,因为在这一部分有很多可操作性的东西,需要我们详细的把握。
  现在我们看《决定》的第一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我们可以发现,《决定》是我国自建国以来有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一个最为详细的纲领性的文件,它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从老百姓的方方面面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被专家普遍认为,在认识上有新的提高、举措上有新的动作、改革上有新的创新,农民会获得新的实惠。第一个重大的意义,我想这样来做一下就解读,俗话说,“提袄提领子,牵牛牵鼻子。”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党经过深入分析全国经济现代化发展的整个形势,认为三农问题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牛鼻子”,上个世纪90年代,经济学界有一个重要的黄牛理论,那就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给东南沿海大量的政策支持,使得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出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到90年代中后期我们发现,我国中西部的经济发展要相对落后一些,严重的拖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如果把中国的经济比作一头牛的话,东部地区是牛头,中西部地区是牛肚子,怎样才能使整个中国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那就是要抬牛肚子。这就是著名的黄牛理论。在十五大以后,我国开始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东部引领中部和西部的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发展到现在这个年代我们在干什么呢?那就是把我国的农业这个“牛鼻子”牵起来,牵动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这是一种必然。那么农业为什么显示出这么重要的意义呢?从建国以来,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一向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我们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有8亿人在农村,农业毋庸置疑是我国最为基础的、最为重要的一项产业、所以说8亿农民的吃饭穿衣、衣食住行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遑论中国的现代化。
  在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之中,中国的农村改革一向是起到了一个引领作用,况且在这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了成绩。我们可以简单的回顾一下这些成绩。第一个是经营制度的改革,即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过去我国实行的是人民公社制,从1978年以后,我国的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在1979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得到了肯定,在之后几年的中央通过出台一系列文件将这项制度进一步加以肯定。一直到1999年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就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农村经营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从人民公社制过渡到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以统分结合相结合的经营体制。第二个是我国农村的农产品市场得以放开,过去我们看《金光大道》这部电视剧,里面的(钱柜儿)卖了一点家里的鸡蛋被打成资本主义尾巴加以批判。改革开放后,农村的产品市场才加以放开,使农村的农产品得以进入市场。第三个就是取消了农业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彻底取消了农民的农业税,这样一种延续了2600多年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2600多年以来,农民种地,种田纳税是天经地义,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取消了农民的农业税,是中国农村的一大进步,是对惠及农民的一次开天辟地的创举。第四是对我国的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农民不仅不交农业税,还给了种粮的直接补贴,这也是有史以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第一次的。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吃饭问题可是关系国计民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曾经最友好的兄弟国家朝鲜,目前就面临着粮食的饥荒,现在朝鲜60-70%的农民一天吃不上三顿饭,只能两顿饭,面临着粮食饥荒,忍受着饥饿状态,但是我们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因为我们的人口占了世界的五分之一。第五个取得的成绩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也是伴随着我们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农民有了余钱之后才发展起来的,成为地方经济的一大支柱,这也是农民的一次首创。第六个是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农民不在困守在自己的土地上,而是大规模流向城市,这是一直规模庞大的队伍,给城市建设和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第七是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还有农村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总之,30年来,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但是在成绩面前,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国的农业面临着许许多多的绕不过去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体现在那些方面呢?《决定》中一一列举了这些问题。比如农村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农业生产的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城乡的二元结构的矛盾逐渐突出并且加剧。下面着重谈一下城乡的二元结构的矛盾问题。同样一个市民和一个农民,他们的生活程度、生活质量水平却存在很大的差距。从收入上来说,2007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4100元人民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2600元,这是3.3:1的比例。从收入上就可以清楚的体现城乡的二元结构,为什么会有收入上的差距,这是一种深层次的矛盾。还有两者的生活条件显著不同。农民住着小平房,大冬天跑小厕所,城里人就可以住着漂亮的大楼房,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都要比农村人好的多得多,这样的城乡矛盾也是我们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十五大、十六大都有关于城乡二元结构的表述。之后中央多次重要会议,也都提到了二元结构问题。如果让8亿农民和城里人的差距继续拉大的话,就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农民这一只庞大的队伍,他的生活状况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的话,那对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会构成潜在的巨大威胁。所以说中央在《决定》里提到三个“最”,即“总之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因此党和全国人民必须做出努力,让农业更加繁荣,让农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决定》提出我国的国家总体发展水平已经进入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是我国的一大进步。以往历次的全会和国家重要会议上,都没有明确的提出这样一个说法,这次全会特别强调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回顾中国历史会看到,我们一向都是以农带城,牺牲农业来反哺城市,牺牲农业来反哺工业,比我年龄大的人都经历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阶段。那就是牺牲农业的利益来保证工业的利益、保证城市的利益,我们的亿万农民为中国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曾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城市经济,我们的工业经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益,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必须由我国工业和城市拿出精力来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时候了,这对于推进农村改革的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个部分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指导思想里提到几个基本方向,即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也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农村改革发展目标是,让我们的农村和城市没有那么大的差别,让我们农村和城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繁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的生活水平要比城市更高一些,因为工业发展程度越高的国家,人们越喜欢住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一点不比城市差,另外他们的农民和城市人的差别基本上没有,甚至是没有多少这方面的概念。我国也在力图朝这个方向发展。我们争取在3年之内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的体制、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有相应的限制,接下来将进行详细的解读。我们的根本要求,是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格局。农村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有明确的规定,数字的指标就是到2020年12年时间里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要保持这样的速度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翻一翻的目标,必须在12年当中,保持一个年增长速度6%。以往的政府工作报告,全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的增长速度是5%,要达到翻一翻的目标,需要每年有6%的增幅,如果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是太强的话,这样的速度是能够保持到的。我们的目标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制度基本建立,农业的生产能力要加强,农民的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等事业得到发展和保障,这是我们的具体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要遵循以下下5大原则,第一是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温总理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衣食住行,吃饭是最大的问题。这是生命的源泉,缺少粮食遑论其他。这是第一个基本原则。第二个基本原则是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原则是针对《决定》以后的几个问题提出的基本原则。就不再详细进行解释。第三个原则是,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第四是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强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第五个原则是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农村工作领导,作为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政治保障。党的建设如果在农村不加强的话,我们党有可能失去农民这块阵地,而农民从来都是我们的基石,也是党的事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和源泉,失去农村这块阵地,对我们党来说是万万不可能的。所以说在我们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中等等方面都提到了党对农村的一种领导加强。这是第二个部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
  第三大部分是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是我们第三个原则的核心,这部分是本次学习的一个重点。这部分首先就讲了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社会上有种种议论,关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到底应该怎么办,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改革创新中的第一个,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经营特点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基石,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种农村经营体制确立的过程,1978年安徽小岗村村民实行了土地承包,18户农民签订了协议,把土地包干到户,勇敢的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中共中央批转了全国农村工作纪要,文件指出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同其他形式的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一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责任制,他不同于合作化之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1983年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问题第二个一号文件,就是《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在文件当中提出实行生产责任制,特别是联产承包制,实行政社分设,这就是从两方面进行改革。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延长土地承包期限,就是指土地承包一般是15年,1984年确定农民承包土地可以延长到15年,同年底,全国农村99.1%的农民拿到了自己的承包土地。1993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宪法修正案》载明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这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一次走入宪法。199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设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式样的第一项内容正式提出。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把长期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定为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重要方针之一,这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里载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第一次将这样一种经营体制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99年。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在这次承包法里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变,农民可以从农村集体承包到应得土地。但是土地不得买卖,这是第一次有专门法律规定土地承包制度。以上是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的由来,给各位领导简单介绍一下。
  在《决定》中提到:
  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种经营制度肯定要稳定,但是怎样来完善,在这一部分里提到了两个经营方式的转变:第一是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过去一家一户把土地分配到各家,昌黎农村的农民每家六七亩,七八亩,每家顶多十几亩,这些土地过去是一家一户来经营的,现在要让这种经营方式着力实现土地集约化,关于怎么集约,下面还有详细解释,咱们一步步层层推进。这种集约式就是转变了原来一家一户的低效率、低效益的经营方式,通过科技手段增加技术资本,这样一种投入,使农业实现集约化经营。第二,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转变,着力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连接机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在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县委中心组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会讲课稿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