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在山东
摘要:山东有其独特的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从发展眼光看,山东的的农业开发还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尤其是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果在未来的时间里,在农田灌溉中加强开源与节流,同时施以科学方法,山东的水资源完全可以成为润田有余;另外,山东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变,许多未予注意的山地、林地、草地、水面、荒地、滩涂等,如果加以科学地开发和保护,都将变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后备资源;还有,农村现时尚未充分开发的富余劳动力资源既可给未来农业提供生产者,又可经过培训和知识更新,向生产领域提供充足的高素质技术力量。今后,只要切实把生态农业这出活剧当做发展农业生产的重头戏来做,并贯穿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始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指日可待。
关键词:生态农业,后备资源,劳动力资源
生态农业是社会发展到文明阶段,人们提出的用自我约束方式规范农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生产模式。在远古的原始社会,农业生产并不存在,人类只会靠采野果、猎鸟兽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脱离森林,砍树开荒,栽种作物,饲养禽畜。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人为破坏就这样开始了。这种破坏,随着社会的推延而逐步加大。尤其到了生产手段现代化的当代,一些企盼尽快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为摆脱贫困而在向自然的索取中急功近利,许多发达国家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时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损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现象日渐加剧着。到了今天,可以说地球上已经很难找到一片原始意义上的自然了。能源短缺、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不足、环境退化、生态失衡成了当今世界人类公认的危害社会发展的六大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大都直接、部分间接地与农业发展的手段和模式有关。于是,世界各地的开明人士纷纷发出从改善农业生态入手,拯救地球和人类的呼吁。
1935年,英国著名生态学家tansley首次提出了以“把生物间相互关系与物理的、化学的环境条件通过能量的转换与流动和物质的循环联系起来,并在自然现象中找到规律性本质”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理论。生态农业的概念由此产生并迅速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学者所接受。二十世纪中期,国际性的环境、资源危机,使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对常规农业的现代化问题产生忧虑。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开始重新选择农业发展的路子,以实现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促进与协调。生态农业的倡导与普及提到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议事日程上。这一用人工方法建立起的新型的农业发展思路,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农业生产的无破坏发展,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使其达到完善的程度,从而把农业生产的模式推进到社会文明的高度。
中国原本就是一个有着优良耕作传统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农民就总结出了“树落粪本”的生物物质循环规律。以后历代也都注意在农业生产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农村生活环境。中国的农业便在与自然保持平衡与协调的状态下一代接一代地发展下去。农耕历史悠久的山东省,自古以来就注重发展有机农业技术。汉代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元代王祯的《王祯农书》,都记载和阐明了许多合理的生态观点和耕作中的哲学思想。传统的精耕细作,轮作间作套种,施有机肥、种绿肥等技术早已为勤劳的山东农人所掌握。文史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胶东就成为“膏壤千里”的发展农业的典型,鲁中的“邹鲁滨洙泗”,也是“颇有桑麻之业”,“宜五谷桑麻六畜”的农业高产区。但是,后来的中国遭受了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外敌侵略,加上文化观念的束缚,农业生产的环境问题一直没能从理性上得到重视。建国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又一度在农业指导方针上出现失误,忽略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致使农业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进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时期,由于尚不配套的市场发育程度低下,法律、法规不完善及传统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还在继续制约着经济,一些地方受利益驱使,便毫不顾及地从事严重影响农业长远效益的粗放经营,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农业的简单增产。这样一来,一方面造成的是自然资源的锐减,另方面
生态农业在山东
本文2008-04-05 07:58:00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01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