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预览:
刘典秦朝时的保密措施是给文书“封泥”,一本奏章就是一捆竹简,上奏的官员必须仔细捆好竹简,并在上面糊上泥团,在泥上印上自己的玺印,然后放在火上烧烤,让泥变得干硬。古代的办公文件以官府公文居多,多和国家事务紧密相连,内容涉及机密,因此公文的保密工作历来受到各个朝代的重视。“想方设法”保秘密我国古代对于公文的保密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据史书记载,太史令将“图法”(即国家的重要典志、档案)“宫藏”;商朝时,设立了守藏史这一官职,专门负责保管政府公务文书和典册;周朝继承了商朝的传统,将文书正本收藏于天府——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有《周礼》记载:“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禁令。”到了秦朝时,在文书上玺印封缄,在传递过程中使用“封泥”已是普遍的一种做法。一本奏章就是一捆竹简,上奏的官员必须仔细捆好竹简,并在上面糊上泥团,在泥上印上自己的玺印,然后放在火上烧烤,让泥变得干硬。随后,奏章被送到章台,由身边侍卫呈送秦始皇亲自验查,如果看见封泥完好,就表示奏章没有被人私自偷拆阅览,方可敲掉泥封壳御览。对此,东汉学者卫宏也在《旧汉仪》中有“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之说。到了东汉时期,办公文件保密用的“封泥”竟……
新来的客人【点此注册】查看文章
已注册会员【点此登陆】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