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县情政务讲解词

栏目:模板范例发布:2023-07-13浏览:2921下载219次收藏


政务讲解词

康乐县基本县情

康乐是一颗镶嵌在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互市上的绿宝石,地处甘肃省中南部、临夏州东南端,国土总面积1083平方公里,辖5镇10乡152个行政村、4个社区,总人口30.94万人,有回、汉、东乡等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64%。这片热土见证着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边家林文化等史前文明的历史演变,诉说着三国时期貂蝉赤兔的千古佳话,回荡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莲花山花儿会”的婉转旋律。是近代史上“教育救国”“实业救国”著名实践者牛载坤、中国边陲大漠山水画派创始人舒春光之家乡,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的祖籍地。今天的康乐,山川锦绣、生态宜居,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是一块企业发展的乐园、投资兴业的福地。

康乐县情概括起来说,就是“十美康乐”:有灿烂辉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之美。康乐是花儿故乡、彩陶之乡、貂蝉故里、赤兔马的产地,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祖籍地。有边家林、椿树、塔关、丰台、寺址等13处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半坡文化、边家林文化,“莲花山花儿会”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山水掩映、风景旖旎的自然生态之美。胭脂湖、草长沟4a级景区和莲花山、白桦林、竹子沟、河口3a级景区已成为广大游客休闲养生的胜地、网红的“打卡地”,康乐先后被评为“省级园林县城”“新时代·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美丽乡村特色旅游县”“美丽中国·生态文旅名县”等多项荣誉称号。全县群众素来有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1975年被国家农林部评为“全国造林先进县”,1984年被中央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2016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红色精神之美。康乐是临夏州唯一一个红军长征经过并短期驻扎休整的县份,也是中共陇右工委领导的地下党组织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有線家楼、石家楼、闻家楼等宝贵的革命遗址。有瑰丽多姿、淳朴浓郁的民族风情之美。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四大宗教和睦共融,各民族团结奋进,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有手抓羊肉、香馃馃、康乐牛排、筏子面肠、当归鸡、羊肉平伙等特色美食,有麦秆贴画、掐丝珐琅、民族刺绣等形式多样的传统手工艺品,有拉扎节、社火等内容丰富的民间活动。有三川交汇、古道通衢的区位优势之美。康乐东临临洮县、南接渭源县和临潭县、西靠和政县、北连广河县,自古就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之要冲、各民族“茶马互市”的活跃区。有沃土生金、创业创新的发展活力之美。项目建设增量提质,文化旅游、牛羊养殖、特色种植、美食餐饮、劳务输转、商贸物流等产业多元发展。有颜值蝶变、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之美。经过脱贫攻坚的蜕变、乡村振兴的打磨,如今一个个示范村遍地开花,一幅蓝天碧水、白墙红瓦、绿树掩映的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有凤栖梧桐、投资乐园的开放环境之美。全方位提供“保姆式”服务,先后引进了华润五丰、甘肃建投康甲科技、康成东业、千枫祥菌业、科司特电子等一批大型企业。有团结奋进、长治久安的民康安泰之美。在共建共治共享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康乐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更加自觉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有攻坚拔寨、砥砺征程的时代奋斗之美。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生动实践中,康乐儿女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用汗水铸就了拔除穷根、爱护生命的钢铁壁垒,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胭脂湖aaaa级旅游景区

三水聚一湖,胭脂美名传。胭脂湖景区,是康乐县委县政府按照“绿色、生态、山水、休闲、宜居”县城建设定位,以苏集河、胭脂河、三岔河河道防洪及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为主线,着眼于生态治理、美化环境、提升县城品味、造福于民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打造而成,是全县坚持生态保护和开发建设并重的集中体现,也是全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度融合、互促互进的精品之作。

景区位于康乐县城北部,西临g310线临康和二级公路,距兰临高速公路17公里,总占地面积1300亩,于2016年6月开工建设,2018年5月建成使用,2020年12月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1年7月被评为“2021年新甘肃十大必去新生旅行景区”。景区内有游客服务中心1处、停车场6处、停车位302个,种植花木120余种,绿化面积达62%,总体分为胭脂湖园、快乐公园、儿童乐园和体育公园四大功能区,是集旅游休闲、娱乐健身、文化塑造、红色教育、党性锤炼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从春到秋,各色花卉次第继放,馨香四溢、色彩绚烂、诗情画意的胭脂湖美轮美奂,让人流连忘返,县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已然成为美丽康乐的一张靓丽名片。

胭脂湖园:三座拱形桥组合而成同心桥,“康乐亭”雄镇三桥中间,灵动梦幻的音乐喷泉、多姿多彩的水幕影院、曲径通幽的廊厅栈道、五彩斑斓的同心桥水系、独具文化气息的浮雕长廊、香飘四野的花海,美不胜收、让人陶醉,为县城渲染了一抹奇异靓丽的景观。

快乐公园:有展现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与齐家窑文化景观的文化墙,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早发现于临洮县马家窑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也是中原仰韶文化在甘肃的继承和发展,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建设的大型露天广场和百姓大舞台,是广大市民和游客娱乐、休憩的主要场所。

儿童乐园:游乐设施齐全,生动形象的动画人物和恐龙雕塑,绿荫之中栖息私语的仙鹤塑像和吃草嗷叫的羊群塑像生动有趣,共同组成了美妙绝伦的童话王国。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石艺雕墙和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铁艺雕塑,在文化自信和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时代引领下,让新一代的孩子们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依湖而立的大型水磨展现了黄河两岸水车林立的壮观景象,诉说着悠悠两千年的黄河文明。

体育公园:是一处规模大、配套设施健全的大型运动健身场地,更是集散步、赏花、观景为一体的综合城市游园,设有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运动场所。在全民运动的今天,体育公园已成为最受广大群众欢迎和最具人气活力的园区。

在景区的打造和管理中,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党建元素与园林美景完美融合,建设了党建主题公园,让广大党员群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党建文化宣传由室内向室外延伸,宣传阵地由封闭向开放转型,受教育对象由党员向广大群众普及的新突破,是县内各级党组织甚至周边县市开展党性教育的一个主阵地。2023年上半年接待游客97.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13.9万元。

草长沟aaaa级旅游景区

草长沟景区位于八松乡纳沟村,距县城30公里,海拔2400多米,紧邻太子山保护区,林地2406亩,草山410亩,森林、草山覆盖率达到95%,夏日平均气温不过25℃。景区紧邻太子山草长沟原始森林,依山傍水,自然景色优美,旅游扶贫大通道穿行而过,交通条件便利。2021年4月,草长沟景区成功申报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从2018年开始县上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出发点和重要抓手,以打造草长沟4a级景区为主要目标,对草长沟进行全方位改造和提升。2018—2019年县上实施了总投资2706万元的康乐县纳沟景区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新建农家乐15家,停车场2座,改造景区道路4公里,修建旅游厕所2座,建设旅游标示标牌,开展村容村貌整治等。2020年实施了总投资2.28亿元的康乐县八松乡乡村生态旅游扶贫项目,覆盖八松乡烈洼村、纳沟村、八松村、岔路村四个行政村,其中在草长沟景区修建了大型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铺设沥青路面、污水处理等,中建集团帮扶修建了纳沟游客服务中心和中沟游客服务中心,并加大资金投入对景区农户进行风貌改造,主要建设包括文化墙、文化雕塑、改厨、改厕、改院、修建大门及围墙等,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了草长沟景区旅游设施条件。

2019年纳沟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近年来,通过县上大力投资和建设,草长沟景区整体形象焕然一新。景区内道路畅通,交通便利,有大型生态停车场1处、小型停车场2处;游客服务中心1座,风格独特、功能齐全;农家乐(民宿)17家,菜品独特、住宿舒适;旅游厕所、标示系统、娱乐设施等齐全完备。景区内建设有人工湖、观光栈道、儿童乐园、花海、采摘园、香菇基地、真人cs基地、游乐园、观景平台、七彩长廊等旅游配套设施,“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日趋完善。2023年上半年接待游客17.3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40.4万元。

白桦林aaa级旅游景区

白桦林景区位于八松乡烈洼村高家窝铺,距离县城25公里,距离省会兰州135公里,310国道从它门前经过,康乐县汽车站至白桦林景区城乡公交车也开通了,可以说是交通非常便利了,绝对是一日游、周末游的好去处。一经开放就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近几年康乐县一所不折不扣的网红打卡地。白桦林的打造不但充实了康乐的旅游资源,带动一方经济,还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让周边老百姓在自家门口就可以自主就业。来白桦林可以说赏的是美景,玩的是心情,学的是精神。好,我的介绍先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看康乐的白桦林!

    说起白桦林,最早是在朴树的歌里听到的,“静静的村庄飘着白的雪,阴霾的天空下鸽子飞翔”。她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白桦林便是一个等待心上人的地方,所以我觉得它本来就自带浪漫色彩,那我们康乐的白桦林是什么样子呢?接下来,我们一起领略它的魅力,春夏时节她是绿色的,郁郁葱葱的树林使人心旷神依,到了秋天它又变的五彩斑斓,漫山的红叶黄叶,犹如一幅刚完成的油面,冬天它摇身一变又成了一座银装素裹的冰雪王国。

各样的冰雕和冰挂作品与白桦树相映成趣,勾勒出一抹醉人的景色,人们不由的拿出手机记录下来就唯美的景色,冬季的白桦林不仅可以赏雪景、观冰雕,还可以玩雪地飞碟、冰道滑雪等活动项目,大批的游客使这寒冷的天气顿时热闹了起来。2023年上半年接待游客3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44万元。

莲花山aaa级旅游景区

莲花山地处康乐、临潭、卓尼、渭源和临洮五县交界处,距康乐县城58km,距省会兰州市165km,西至甘南,东接定西,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因山中最高峰亭亭玉立,形状酷似初绽莲花,俊丽娇艳,故名“莲花山”。

莲花山山峰险奇峻秀,松柏杨桦混生,人文景观荟萃,是旅游避暑的胜地。莲花山古称西崆峒,早在明初就辟为佛、道教石山,清顺治以来,佛教信士在山上广建庙宇,弘扬佛教。这里既有高寒湿润的山地气候,又有温暖如春的草原气候,形成了复杂的动植物群落。有以云杉,冷衫为主,珍贵观赏植物高山杜鹃为代表的植物74种、191属、290余种;有苏门羚、青羊、林麝、毛冠鹿等兽类60余种,斑尾榛鸡、蓝马鸡、雪鸡、雉鹑等国家一、二类保护鸟类150余种。

莲花山景观很多,有转阁楼、东房顶、娘娘殿、祖师殿、牛王庙、马王庙、舍身崖、九鼎等,峰巅有玉皇阁,盘山道路大部分已阶梯化,悬崖栈道有铁链护防。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赞美莲花山的诗文。明代进士杨沂恕有诗云:“天削莲峰第一台,芙蓉四面望中开。云围石登盘云上,袖拂天花带雨来。”民国时期的文人赵文清咏《莲花山》这样写道:“西顷积石几千峰,不及莲花绝黛容。休与峨眉争虚宠,愿投碧落作神工。”

莲花山主峰海拔3578米,其景色随四季变化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色。莲花山有华山之险、黄山之奇、青城之幽、峨嵋之秀,自然风光优美,是洮岷“花儿”北路流派莲花山花儿的发源地。莲花山花儿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莲花山被中国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保护基地”;2005年,“莲花山花儿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确立了花儿传承人,形成了保持最原始、最纯真、最有韵味,经久不衰的原生态民歌;2009年9月,“甘肃花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六月六”花儿会。2013年荣获甘肃“公航杯”2013甘肃最受欢迎十大旅游景区称号和2013“绚丽甘肃”十佳旅游景区。

竹子沟aaa级旅游景区

欢迎您到美丽的竹子沟观光旅游。竹子沟景区位于康乐县鸣鹿乡拔字沟村,好似镶嵌在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颗翡翠,距兰州市130公里,海拔2300多米,地形地貌独特,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草山覆盖率达95%,夏日平均气温23℃左右,气候凉爽宜人,是夏日避暑休闲放松身心的绝佳胜地(惬意之地)。

竹子沟没有竹子,却有绵延的山群,群山环绕中起起落落的牧场和远离城市的喧嚣,呼吸山林中清新的空气,能放飞一身的疲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竹子沟就是这样一个去处。

近年来,拔字沟村立足竹子沟特有的森林、草原兼具的生态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等资源禀赋,以竹子沟景区运营、鸣鹿水库建成和整村乡村旅游民宿建设为重点,将党建工作与乡村旅游开发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乡村旅游的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以生态旅游为底色,以党建服务为载体,积极发展旅游链党组织(党小组),逐步建立了党建引领乡村旅游的“党建+旅游”模式,确定了乡村旅游扶贫为主导,发展养殖、种植和劳务输出为辅助的“一主三辅”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带动全村群众脱贫致富,提升本村集体经济发展能力。

经过这几年的投资建设,竹子沟景区已集聚了露营区、滑草区、花海区、松林生态区、休闲竹屋、水溪水趣、水磨水车、美丽的竹子沟朝看风云,暮赏晚霞,遥望山川之秀,近观绿草如茵。林间云雾缭绕,坡上碧草青青,风雨桥凉亭漫步,小溪流水潺潺,这儿绿茵如毯,格桑花盛开其间,蓝天白云,牛羊成群,是一个放飞心灵的世外桃源。近年来竹子沟逐渐成为康乐县的一张乡村生态旅游的“新名片”,在省内外已小有名气。

2020年开始本着因地制宜、适度开发的原则,按照“边运营边建设”的模式,竹子沟大景区由临夏州文旅投资集团公司进行保护性开发,整个项目总体规划4550亩,总投资2.8亿元,分两期建设,总建筑区域10万平方米。规划设计以乡村旅游为主题、休闲体验为核心,打造沿山、沿河、沿景区(点)旅游扶贫开发带(区),整村推进乡村旅游,加快休闲、体验、露营、徒步、骑行、滑草等旅游服务产业,组织和引导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投身竹子沟大景区旅游发展,完善和延长旅游扶贫产业链,走“以景带村,以村衬景”的路子,建成集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体验、娱乐为一体的现代乡村旅游区,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景区服务水平,争取把竹子沟景区打造成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服务优良、管理规范的3a级景区。

河口aaa级旅游景区

  河口景区位于康乐县莲麓镇河口村,货到g248旁,离康乐县城33公里,是旅游大通道康乐南段乡村旅游第一节点,也是前往莲花山景区、冶力关景区的必经之路,依山傍水,地貌多姿、山清水秀、风景怡人,自然风光独特,区位优势明显,是避暑度假的好地方。

   河口景区内有海甸峡库区,是海甸峡电站蓄水形成的大型水库。库区总面积1.8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0.84平方公里。库区容量1741万立方米,坝高54米。

海甸峡库区山峦翠绿、风景优美,是休闲避暑的绝佳去处。海甸峡库区包括两个小景点,河口文化广场内有凉亭两处,可供游人观景休憩,依山修有栈道数百米,站在观景平台最高处将整个库区的风景一览无余。广场前面的公路从水中穿插而过,将水一分为二,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在河口码头可以乘坐轮船或快艇游览整个库区。海甸峡景观奇特,河口码头到海甸峡有40 分钟船程。海甸峡有乌龟石、“定海神针”、一线天、燕子石等景观。这里也是鸟类的天堂,鸳鸯到处可见,白鹤飞来飞去。勾勒出一幅灵动的山水画,仿佛使人置身于江南水乡。

西蜂窝寺

西蜂窝寺位于鸣鹿乡上洼地村塔墩梁,距县城20公里。寺院藏于山林之中,座西面东,依山而建,有深山藏古寺之妙境。2006年被县委县政府审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蜂窝寺创建于东汉章帝建初9年(公元83年),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陇右著名古刹之一,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代一样早,在中国佛教史上实属少见。寺院初名“大佛寺”,唐贞观23年(公元649年),唐太宗赐名大圣寿宝积寺;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明成祖朱棣又赐名“正觉寺”;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前后,改寺名为“西蜂窝寺”。

寺院在唐高宗显庆五年前是汉传佛教,印度小乘佛教和汉传禅宗兴起之后,便逐渐成为藏传佛教寺院。明朝是西蜂窝寺的鼎盛时期,寺内有香巴殿、大雄宝殿、菩萨殿、法王殿、讲经堂、藏经楼、大经堂等七座佛殿,以及供奉皇敕、万岁牌、皇赐圣物的朝圣堂。每逢国家大典,皇帝寿辰,地方官员前来朝拜。西蜂窝寺是历代帝王眷顾时间最长的寺院之一。从东晋到清乾隆长达1400多年间,有僧伽册号崇封,颁金赐紫,盛事不绝。两度赐敕寺名、三度颁敕敕建、两次赐赠佛像。

两千年来,西蜂窝寺经历了兴废交替,屡建屡毁,几经湮没,1981年后蜂窝寺再度整修,一切佛事渐趋正常。1999年后,相继修建了现在“香巴殿”和文物展览馆等建筑,寺院又初具规模。民国八年(1919),“明永乐皇敕”出土,其名再次大显于世。

西峰窝寺乡村记忆馆2017年被甘肃省文物局审批为乡村记忆馆。一楼陈列的是近代文物,既有甘肃政要和陇上文化名人的题辞,又有现代著名画家作品,还有许多地方名家书画。二楼陈列的主要是古代文物的复制品。

缐家楼

长征遗址—缐家楼,是一处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旅游景点。康乐县景古地区是指现在的景古镇、莲麓镇及五户乡,位于县城之南的汉族聚居区。

1936年8月9日,红二、四方面军四军十二师长征到达莲麓,司令部驻在地寺坪小学,村上设立了兵站。8月24日,红二、四方面军西北先遣军长征到达景古城,司令部设在了缐家楼,政治部设在了常家楼(政治部主任刘志坚,解放后被授予中将军衔),后勤人员驻扎在了孙家楼。当时,在景古地区的红军达到了5000余人。红军到达后,首先构筑工事,在莲麓拉扎山头挖了战壕,长达三华里,至今残迹犹存。

景古城的红军修整了国民党政府为堵截红军所筑的碉堡六座,并在碉堡周围挖了掩体、交通壕,以备应战。同时,广泛开展了抗日宣传,动员民众抗日救国,不当亡国奴。当时正值夏收季节,红军一边帮助群众收割庄稼,一边宣传政策,吃了群众的蔬菜瓜果,都要给钱。红军以实际行动,揭穿了国民党的反动谎言,解除了群众对红军的惧怕和顾虑。与此同时,红军进行休整练兵,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权,组织成立了抗日义勇军独立营,进行打富济贫,筹集粮款,发动群众参加红军,并打退了马步芳侦察连的进攻。9月30日,红军全部撤离了景古地区。在景古地区的52天时间里,红军不仅得到了休整,收集资财改善了部队供给,扩大了队伍,而且在人民群众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如今,常家楼、孙家楼已不复存在,而做为司令部所在地的缐家楼一直保存了下来。缐家楼现在是全州唯一的红军长征遗址。1996年4月,临夏州委、州政府、州军分区授予红军长征途经景古地区遗址为临夏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匾牌挂在缐家楼。

为保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1996年以来,州县拨付专款十多万元,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对缐家楼进行了重建。如今的缐家楼,成为康乐乃至附近的临洮、渭源、临潭等地干部群众缅怀革命先烈、重温革命精神的圣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康乐县景古红色政权纪念馆

在康乐县南端的莲麓镇、景古镇、五户乡一带,红军长征的足迹曾踩遍这里。为了发扬长征精神,永远铭记红军长征在康乐的历史,2013年6月成立了康乐县景古红色政权纪念馆,并在原康乐县博物馆红色展厅的基础上改扩建为康乐县景古红色政权纪念馆。纪念馆现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武警甘肃省总队红色教育基地”“甘肃省社会主义学院现场教学基地”“甘肃省中华文化学院现场教学基地”、临夏州“两个共同”示范单位。

景古红色政权纪念馆展厅800多平方米,现有藏品100余件,陈展文物大多以红军长征途经康乐时的遗留物及当时驻守农户家中使用过的工具器物等为主。展示以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十二师长征经过康乐县景古地区的活动情况为主线,贯穿红军在康乐的五十二天(甘南临时抗日根据地的重要述说和组成部分)、政权新貌(甘肃回族聚居区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伟大尝试)、势危时艰(胜利实现三军会师和北上抗日的必然中继)、天地人生(在红军精神的影响下康乐人民为民族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永恒记忆(历史荣光永远照耀康乐人民的前进方向)等五个单元。纪念馆通过照壁浮雕、多媒体声、光、电技术与场景艺术的巧妙融合,配套了先进的vr虚拟展览大屏互动魔墙系统、虚拟讲解员互动系统,再现红军长征在康乐的红色革命历程。

馆藏文物中,最令人震撼的是烈士的血衣和血衣中溢渗滴淌的饱含深情的“话语”。深刻阐释了在民族最危险的时候,红军志士们为了心中的理想和全中国的解放,不惜牺牲的革命精神。

红军在景古期间帮助当地群众建立了一个景古区苏维埃政府和缐家滩、丁家滩、地寺坪、斜角滩、景古城五个乡苏维埃政府,组建了景古、莲麓两个抗日义勇军独立营。“红心柳,两张杈,我请红军到我家,青稞酒来罐罐茶,清油白面给你存下,你给穷人打天下,有你我就胆子大。”如今,“红色基因”正被一代代康乐人民传承下来,化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

康乐县博物馆

康乐博物馆是康乐县唯一的地域性综合博物馆。占地面积1966平方米,展厅总面积800平方米,内设史前彩陶、民俗、古建筑构件、四维幻影、文物修复等展室。馆藏各类文物1532件,其中国家二级文物11件,三级文物110件,石器125件,陶器837件,古钱币382枚,玉器10件,其它类近500件。

博物馆二楼建有四维幻影展室,展室利用四维幻像投影仪和电子书,以3d文件的形式展览出康乐的彩陶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史等,通过高科技手段,我们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史前彩陶展室,展室陈列着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边家林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文化体系的彩陶,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到先民们的生活。民俗展室,主要陈列着康乐人曾经使用过,但现已经淡出人们生活的生产工具,通过这些工具,我们能进一步了解康乐人民的生活习俗。古建筑构件展室,主要陈列着本县具有代表性建筑上的一些古构件、古木雕,体现出康乐具有时代性和民族特征的古建筑文化。红军长征展室是红军长征在康乐,主要陈列着红军长征经过康乐时遗留的一些器物,如:红军壶、军饷箱、水杯等。

博物馆三楼为康乐牛文化览馆。康乐是甘肃省肉牛养殖大县,当地群众自古就有“无牛无羊不成家”的传统。县委、县政府也把畜牧业作为一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经过几年的发展,草食畜牧业特别是肉牛产业享誉陇原,康乐县牛文化展览馆就是在全县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的背景下创建的。牛文化展览馆面积300平方米,是目前甘肃省唯一一家以牛文化为主题的展览馆。馆内展品主要为康乐牛产业的发展历程及作为六畜之首的牛在传承农耕文明中所发挥独特作用的实物、雕塑、绘画、模型以及与牛相关的历史文化、民俗典故等。目前,从本县及其他地区征集、借调北魏至今以牛为主的文物102组,主要包括北魏彩陶牛、北魏牛车、唐代辈辈封侯、童子引牛、牛纹饰陶罐等珍贵文物。馆中制作高1.6米的仿铜大型模型一尊;收集整理以牛为主的典故成语、属牛的名人事迹、发生在农历牛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带牛字的民间谚语、描写牛的名诗词以及康乐县养牛规划、概况等文字介绍材料1万余字,宣传图片50幅。馆内展览牛文化书画摄影作品,主要有以“牛”为主题的书法、绘画、摄影作品。作品包括省内外著名书画家的书法、绘画作品91幅,著名摄影作品31幅,作品均进行统一装裱。展出内容以反映牛在农耕文明中勤勤恳恳的形象,表现牛在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各种经过艺术手法表现牛特质的作品为主。

康乐县古树名木植物园

康乐县古树名木植物园位于康乐县虎关乡关丰村吴家川附近,依托临康和二级公路区域优势,傍临三岔河,占地面积约200亩。规划设计为景观观光园区,规划种植牡丹约100亩,点缀种植名贵树种金叶复叶槭、中国红枫、美国红枫、蜀桧、法桐、美国红枫等,常绿乔木白皮松等,种植芍药、月季、大丽花、菊花等约70亩。为了使康临一体化区域形成集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绿色生态长廊,收集全县古树名木,对百年以上牡丹进行集中保护,号召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自愿捐赠,捐赠的牡丹树按照捐赠者的意愿制作悬挂认捐牌,以做标识和纪念。截止目前,发放捐赠倡议书500份,收到捐赠牡丹树8500多丛(其中百年以上牡丹200多丛)、百年以上丁香10棵、桃树3棵、探春2丛,通过捐赠苗木、认建认领等方式,掀起“共创园林城市,共建绿色康乐”活动高潮,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已种植牡丹约95亩,点缀种植芍药、大丽花、菊花等常见花卉约45亩,月季15亩,乔灌木美国红枫、白皮松等120余棵,种植造型树油松、盘头榆等65棵,栽植绿篱紫叶矮樱、金叶女贞等约500㎡。基础配套设施已全部完工。

边家林遗址

边家林遗址位于康乐县关丰村边家林社西60米处的第二台地上。遗址东接白毫沟与边家林东遗址相连,南至沙塄村,西邻北山林场水库和深沟,北面靠陡峭的大北山山坡。东西长800多米,南北约600米,面积480000平方米。遗址所处台地为从南向北逐渐抬升的平坦低台地,台地高1-3米不等。1981年5月州博物馆在省文物工作队的指导下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先后发掘了属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早期的17座墓葬。其中二次葬7座、扰乱侧身曲肢葬7座,侧身曲肢葬2座。灰坑1处。出土了弧线纹、大三角纹、葫芦网格纹、锯齿纹等黑红彩陶壶、罐、豆、盆等陶器41件。石刀、石凿等石器26件、骨器(骨刀、骨珠)800多件。这次考古发掘,填补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至半山类型演变之间的空白,是边家林类型的命名地。从发现遗物和以往发掘、复查结果分析,该遗址是一处马家窑文化边家林类型和齐家文化共存的大型聚落遗址。

王家遗址

王家遗址位于康乐县虎关乡关北村王家自然村北侧20米,地处三岔河北岸台地上。遗址东接红沟,南接三岔河,西邻张家村,背靠大山,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70米,面积34000平方米。1976年该遗址被首次发现,同年3月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1981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保护单位,1982年7月和1987年州文物“四有”工作组和州文物普查队先后进行复查。此次普查中,在村北侧的平地中发现了一个周长为52米,厚2.6米灰层的椭圆形大型灰堆一个,灰层中夹杂有大量的泥质红陶片、夹砂绳纹、篮纹灰陶片和汉代灰陶片,可辨器形为高领素陶壶。在灰堆东侧和北侧均发现了大面积的灰层,另外在红沟西侧的山坡农田地坎上也发现了厚30厘米的灰层和灰坑,其中夹杂有许多的泥质红陶片和人骨。从以往调查结果和此次普查遗物分析,该遗址是一处包含有窑址和墓葬的齐家文化和汉代遗物的大型聚落遗址。(马晓春)

县情政务讲解词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