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大秘书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公园规划建设项目建议书

栏目:可行性报告发布:2012-01-05浏览:2533下载284次收藏

三门峡市黄河公园规划建设项目建议书

三门峡市林业和园林局
二○一一年九月
 
目  录
1   总  论 1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5
2.1 建设背景与由来 5
2.2 建设必要性 6
3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9
3.1 自然地理条件 9
3.2 社会经济 11
3.3 交通条件 12
3.4 外部协调配合 12
3.5 园林生产经营管理条件 13
3.6 项目区概况 13
4 建设方案 15
4.1 建设目标 15
4.2 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 15
4.3 布局与功能分区 17
4.4 建设内容、方式与规模 17
4.5 施工技术措施 20
4.6 种植材料设计 25
5 园区植被保护 26
5.1 防火主要措施 26
5.2 病虫害防治措施 27
5.3 绿地管护措施 27
6 环境影响评价 28
6.1 环境现状调查 28
6.2 项目建设期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29
6.3 环境影响评价 33
7 征地与拆迁补偿 33
7.1 建设地点 33
7.2 项目影响 34
7.3 地上附属物 34
7.4 土地及附属物补偿标准 34
7.5 补偿费用估算 34
8 投资估算 35
8.1 编制说明 35
8.2 投资估算与分年度计划 36
8.3 项目总投资 37
8.4 资金筹措 38
9 招标方案 38
9.1 招标原则 38
9.2 招标范围 39
9.3 招标组织形式 39
9.4 招标方式 39
9.5 招标分包计划 39
9.6 国内竞争性(lcb)招标程序 39
10 项目组织管理 40
10.1 管理机构 41
10.2 建设保障与管理措施 43
11 项目进度安排 46
12 综合评价 48
12.1 风险评价 48
12.2 项目效益分析与评价 50
13 结论建议 54
13.1 结论 54
13.2 建议 55


1   总  论
1.1 项目提要
1.1.1 项目名称:三门峡市黄河公园建设项目
1.1.2 建设地点:三门峡市开发区后川村、三里桥村,湖滨区会兴镇、上村,
1.1.3 建设单位:三门峡市园林绿化建设投资公司
1.1.4 法人代表:张建忠
1.1.5 主管单位:三门峡市林业和园林局
1.1.6 专案性质:新建
1.1.7 建设目标
按照《河南省林业生态建设规划》、《三门峡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三门峡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通过园林绿化和黄河生态建设,改变项目区现有植被状况,改善城市沿黄景观和生态环境,打造沿黄半岛旅游品牌,为市民营造一个观光休闲、文化娱乐的场所,促进旅游业大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1.8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规模:黄河公园是沿黄半岛景观带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区东起会兴镇茅津渡至西至209国道,南起北环路,北至黄河滩涂。占地总面积208公顷。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征地拆迁、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景观功能、服务功能等建筑。
1.1.9 建设期限及进度安排
建设项目计划3年完成,分三个节段;准备节段从2011年9月至2012年5月。主要完成园区修建性规划设计、项目审批手续、征地拆迁、园区绿化。主干道贯通。实施节段从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 主要完成道路、广场、观景台、登山步道、大门、照明、监控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绿化专类园、景观功能、服务功能等建筑主体工程。扫尾节段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扫尾工程,园林绿化提升工程。
1.1.10 投资概算与资金来源
项目计划投资190000万元。其中,征地及建筑物赔偿110000万元,占57.7%;园林绿化投资2000.00万元,占10.5%;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500.00 万元,占23.7%。项目基本费用合计17500.00 万元,占92%;间接费用950.00万元,占5%;不可预见费550.00万元,占总投资的3%。本项目为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全部由市财政筹集。
1.1.11 项目效益
本项目为一个园林绿化公益项目,取得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是项目的追求。项目建成后,20公顷园林绿地将较大幅度地提高三门峡城市绿化覆盖率,产生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营养积累、净化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益。同时,项目建设将有效地改善市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对提高三门峡市知名度,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项目的实施与维护,将有效地促进当地富裕劳动力的就业,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对当地农民尽快走上富裕之路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1.2 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6) 《国务院城市绿化管理条例》;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8)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9) 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
(10) 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1990年;
(11) 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河南省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12) 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林业建设项目管理文件及部分有关标准数据汇编》,2006年;
(13)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三门峡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
(14)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三门峡市城市总体规划》。
1.3 主要建设指标

              表1-1     项目建设内容
序 号 指标名称 单位 规模
1. 园区绿化 hm2 208
1.1 常绿乔木 万株 8
1.2 落叶乔木 万株 10
1.3 灌木花卉 hm2 30
1.4 专类植物观赏园 hm2 50
1.5 水生植物 hm2 20
2. 基础设施  
2.1 园区一、二、三级园路 km 30
2.2 园区登山步道、木栈道 km 6
2.3 休闲、疏林广场 m2 25000
2.4 给排水工程 km 10
2.5 照明工程 km 20
2.6 高压供用电站 站 2
2.7 观景平台 处 20
2.8 景区服务设施 处 10
1.4 项目建议书结论
三门峡市黄河公园建设项目是一个园林绿化工程建设项目,符合国家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政策。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减少项目区内黄河沿岸的水土流失,增加城市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产生良好的涵养水源、调节大气温湿度、降尘、纳碳、减轻大气污染危害等功效,将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项目完成后将有效提高城市林木覆盖率,提高三门峡市城市绿化的档次与水平,将为三门峡市区及相邻地区居民提供一个理想的休闲娱乐去处,对提高三门峡市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实施完成后能有效将沿黄河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对提高三门峡市知名度和促进当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项目的实施与维护,将有效地促进当地富裕劳动力就业,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对当地农民尽快走上富裕之路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本项目具有良好的实施条件,符合国家和行业发展政策,在技术、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等均是切实可行的。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与由来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0°21′~112°01′,北纬33°31′~35°05′,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地,东连洛阳,西与陕西渭南接壤,南与南阳相接,北隔黄河与山西运城相望,是河南省的西大门。自古以来,三门峡市通秦连晋,承东启西,是我国连接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夏商周时期被称为豫州,周朝时期为焦国属地,春秋时期在此设立虢国,北魏设立陕州,唐朝在此设大都督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三门峡又是一个现代化的新兴城市,因黄河而建因黄河而兴,1957年中央政府决定在三门峡修建黄河上第一个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大坝,因此而建立规格为地级的三门峡市,1962年改为县级市。1986年区划调整,三门峡市脱离洛阳地区,又升格为地级市。
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市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区规模成倍扩张,城区人口也已由改革开放前的10余万发展到现在的40余万。三门峡市区位于南北两低山丘陵之间的狭长地带,平地资源十分有限,能为城市扩张发展提供的绿化土地资源也十分有限,因此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2008年城区绿地率已经达到39%,但是随着近年来城市面积迅猛扩大,人口的急聚增加。城区绿地率已达不到宜居城市的标准。要改变目前城市绿地率降低、人均绿地率少的现状,就需要大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断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和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以满足人民对居住、生活环境不断提高的需求。
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城市绿化工作。为提高三门峡市的园林绿化水平和城市品味,为市区居民建设一个优良的健身、休闲、娱乐理想场所,2011年市委、市政府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启动建设沿黄半岛景观带工程。黄河公园是沿黄半岛景观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三门峡市黄河公园建设地址位于市区台上区北部,属于市区与乡村接壤地带,北部黄河,南边与北环路接壤,属于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一般保护区,该区域内除部分林地、果园外,大部分是荒坡、滩地,由于滩地的耕作,荒坡乱倒垃圾、严重破坏了黄河沿岸植被,使沿岸水土流失、塌坊现象日趋严重,污染了黄河水质和生态环境,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饮水安全。通过项目建设,恢复园区植被,改造现有植物配植,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高三门峡市城市绿化环境,实现“自然山水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1.1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项目区位于市区北部,属于市区与乡村接壤地带,归开发区与湖滨区管辖。该区域由黄河水域、果园、农田、残次植被等多种景观组成,其中的水域即为白天鹅的越冬栖息地,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白天鹅来此越冬觅食。该地区属于黄土沟壑区,遭遇强降雨天气时极易产生水土流失,频繁的农作活动更加剧了水土流失灾害;同时,每年要对果园、农田进行多次施肥和喷洒农药管理活动,化肥和农药通过地下水和地表水流进黄河,对黄河水造成了新的污染,降低了黄河水水质,威胁着黄河沿岸城市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也与当地环境极不协调,也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活环境。通过种树种草,改造恢复当地植被,提高项目区的绿化覆盖率,对减轻水土流失程度,改善水域和空气质量,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2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市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区人口由过去的二十余万人发展到约四十万人,人民的物质生活也获得了极大程度的提高。由于受土地资源和地形地貌的限制,园林绿化建设相对滞后,台上区居民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地少、绿化档次低、城市绿化生物多样性差等方面,居民健身、纳凉、休闲、娱乐的公园少。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为城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理想去处,对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精神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3 是提高城市品味需要
黄河白天鹅已成为三门峡市的一张城市名片。三门峡市位于黄河之滨,市委、市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十分重视,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使市区和沿黄周边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同时,由于政府的大力宣传,市民关爱生态环境、保护黄河、爱护野生动物意识不断提高。项目区位于三门峡市北部,黄河南岸项目区内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各类生产活动不断侵蚀着当地植被,污染着当地的大气环境,沿岸私搭乱建、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严重污染了黄河水质、城市空气质量,如果不采取措施、任其自然发展下去,周围植被、大气、水域质量环境将日益恶化。通过项目建设,恢复林木植被,加强对项目区的管理。对提高三门峡市城市品味,建设一个蓝天、碧水、绿树环绕的“天鹅之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1.4 是巩固旅游城市、园林城市的需要
三门峡市委、市政府把保持国家级旅游城市、园林城、卫生城和文明城市的称号作为提升城市形象与品味、提高城市辐射力和凝聚力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基石。三门峡市具有得天独厚的黄河、白天鹅、虢国墓、函谷关等自然山水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虽三门峡市已荣获这些称号但其周边环境现状与国家级旅游城市、园林城市的标准、还存在着一定距离,城市的绿地覆盖率、大气环境、水域环境质量还有待提升。项目建成后,三门峡城市绿地面积将大大增加,绿地覆被率也将大大提高,绿化品味也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将有效地改善城区的大气质量、水域环境,为巩固国家级旅游城市、园林城、文明城市夯实基础,也将极大地促进全市旅游业的发展。
3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1 自然地理条件 
3.1.1 地理位置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的西部边陲,豫陕晋三省交界处,东连洛阳,南接南阳,西与陕西省接壤,北隔黄河与三西省相望。介于北纬33°31'24"-35°05′48",东经110°21'42"-112°01′24"之间。东西长153.2公里,南北宽132公里,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
3.1.2 地貌特征
三门峡市地貌的分布规律为:从南到北山河相间,丘陵起伏,西北部有自西向东走向的小秦岭,东西横贯灵宝市;西南部有西南东北走向的熊耳山,斜贯卢氏县东南部;伏牛山横卧在卢氏县南部;中部有西南东北走向的崤山,位于灵宝市东南边境。小秦岭、崤山、熊耳山和伏牛山构成了全市地貌的骨架。
3.1.3 气候条件
三门峡市地处中纬度内陆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冷,夏季炎热、秋季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夏两季长,春季持续时间短,年平均气温为13.9℃。极端最低温度-16.5℃,全年≥10℃积温为4062~4490℃。年平均日照为2354.3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124.57千卡,无霜期平均216天。年均降雨量573.5mm,多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51.7%。主要气象灾害为干旱、干热风、暴雨、冰雹、倒春寒等。
3.1.4 水文条件
三门峡年市辖区处豫西山地,河流河溪较多。全市共有大小河流3000余条,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以黄河流域面积最大。长江水系主要是卢氏县南部与东南部的老灌河和淇河及其支流,流域面积112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0.7%,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公园规划建设项目建议书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