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沟流域坝系形成过程及效益(孙广民 王煜 王彩琴 马宁 王萍)
关键词: 坝系 效益 形成过程 王茂沟流域
摘要:王茂沟流域从1953年开始坝系建设,大致经过形成、改建、调整三个阶段,现有淤地坝23座,已拦泥104.45万m3,已淤地28.06hm2。通过实测降雨径流泥沙资料和1958~1994年坝地的粮食产量分析表明,流域沟道坝系蓄水拦沙、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目前流域沟道坝系蓄水拦沙效益为75.1%、91.8%。坝地产粮占流域总产量的29%,坝地单产是流域平均单产的4.2倍。
王茂沟流域位于陕西省绥德县境内,是韭园沟中游左岸的一条支沟,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流域面积5.97km2,流域平均宽1.456km,主沟道长3.75km,平均比降2.7%。沟涧地占58.4%,沟谷地占46.7%,沟壑密度4.3km/km2。
从1953年春沟口修建第一座中型淤地坝开始,到2007年底共建坝57座,保存23座,布坝密度为3.85座/km2,总库容278.57万m3,拦泥库容274.95万m3,已拦泥104.45万m3,可淤地40.41hm2,已淤地28.06hm2。人工填平10座。造地2.98hm2。从发展运用上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坝系形成过程
1.1坝系形成阶段(1953~1963年)
这一阶段依据“小多成群、小型为主、上蓄下种、计划淤排”的布设和运用原则。淤地坝按5年一遇暴雨洪水设计,以防洪、拦泥、生产为目的,进行了坝系建设。
1953年春在沟口修建了一座中型淤地坝,当年汛后淤满,迫使1954年扩建,由于受村庄的限制,坝体再不能加高,故采用以排为主,并于1955~1956年在主沟上游和支沟修建淤地坝9座,1959~1960年相继修建淤地坝32座,8年期间共建淤地坝42座,到1963年洪水冲毁10座,剩余32座,其中18座淤满,占56.3%,共淤地10.5hm2,利用7.0hm2。
在此阶段流域坝系布设可分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沟口1#坝淤成后,开挖排洪渠,投入生产,在其上游修建2#坝拦蓄洪水,如此由下而
王茂沟流域坝系形成过程及效益(孙广民 王煜 王彩琴 马宁 王萍)
本文2010-03-12 14:54:05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51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