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水务体制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程静)
在清华大学和中国水网主办的2008城市水业战略论坛上,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程静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北京市水务体制创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以下内容根据其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北京水务体制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制度创新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保障,也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水务体制的实践证明,体制创新是政府实现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能力的关键。体制的创新改变了多龙治水的局面,实现了统一、精简、高效的目标。北京水务体制建立四年来,全市水务系统发挥了体制优势,统筹水资源保护、节约、利用和管理,确保了在连续九年干旱不利条件下首都的用水安全。
我汇报四个方面:
第一,北京水务管理体制的创新和职能优势。
从水管理体制的思路提出,到北京水务局的正式组建,北京水务体制经过了20多年的体制准备和设计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思想认识不断深化、制度设计不断成熟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社会制度体系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深化转变的过程。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北京曾经连续五年遭遇干旱,水资源紧缺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城乡用水矛盾加剧。特别是严重干旱的1979年,农业用水量高达29亿立方米。此后,为了保证城市用水,又停止了两大水库向农业供水。在水资源紧缺的新形势下,改革管水思路,调整用水结构,提高用水效率,打破“大锅水”的观念逐渐形成。理顺水管理体制的思路也纳入了政府的议事日程。
1981年,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场为主任的水资源委员会,建立协调管理水资源的办事机构,1991年市政府研究室经过深入研究,提出统一水管体制的方案。1999年制定了《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其中组建水务局被列入该规划中。
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北京连续遭遇干旱,体制障碍造成了水资源的管理水平低,用水效率低等问题。2003年底,市政府确立组建水务局的方案,经批准后,统一管水的新体制正式开始运行。
水务体制的职能包括原水利局的全部职能和市政管委供水、排水、城市节水等方面的功能。将市自来水集团公司,市排水集团公司划归水务局事务管理范围,水务局作为市政府水行政管理部门,接受建设部、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的行业管理。北京水务体制建立四年来,体制结构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了以市水务局、14个区县水务局、114个流域水务站、4000多个农民用水者协会,我们还聘请了10800个农民管水员为主体的次级管理体制,这个体制已经开始正式运行。
第二,北京水务体制的运行特点。
北京水务体制实现了涉水的政务、事务、业务的统一管理,明确了政府行政职能、事业业务职能、企业市场职能的定位,职责清晰,层次分明,环环相接,体现了体制改革统一,精减、高效的目标要求。这种体制具有三大特点:系统化、高效化、规范化。
第一个特点:系统化。实现了对水的全面管理和全过程的管理。全面管理指的是对涉水的政务、事务、业务的全面管理,这种管理包括依法履行水行政职能,制定并实施水务政策,管理水务和市场等等。
全过程管理指的是对防洪、蓄水、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这一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这种管理把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成为统一体,注重其内在的一致性
北京市水务体制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程静)
本文2010-03-12 14:53:53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51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