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管体制改革以来运行状况的浅析与建议(宋广东 杜延丰 栾秀霞)
[内容提要]光阴似箭,水管体制改革已经两年多了。水管体制改革后使得水管单位和维修养护单位事企分开,产权清晰,责权明确,实现了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良好的工作格局。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空前得到提高,工程管理向明确化、规范化、社会化、正规化转变,充分显示出改革的良好效果。笔者作为水管体制改革的参与者与实践者,现就水管体制改革运行一年来的状况做一下粗浅的分析,并就此谈几点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水管体制改革 运作 分析 建议
1.水管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
1.1理顺了管理体制,激活了运行机制
管养分离前,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都是集水政、工程管理与工程养护以及经营创收工作为一体的综合性事业单位,公益性与经营性事务不分,行政性管理与事务性管理不分,使得公益性事务和非公益性事务难以界定,管理单位的职能划分不明确,人员职责不清晰,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工作交错进行。另外就是水管单位内部运行机制不活,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人事、分配制度沿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达不到合理化、科学发展的要求。
通过改革,界定了单位类别和性质,理顺了管理体制。各单位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的原则,将原水管单位分离为水管单位、维修养护公司和施工企业三个职能体系,建立了水管单位(事业单位)、工程维修养护公司(企业单位)及施工企业等具有独立法人主体资格的单位。实现了这些单位机构、人员、资产的彻底分离。水管单位主要承担水行政管理和水利工程管理职责;维修养护项公司,全面负责水利工程日常维修养护。按照合同要求全面履行工程维修养护义务,使得维修养护企业的职责、任务通过合同约定得以明确;运作进而规范化。
通过“管养分离”的实施,一方面使得工程管理的主体得到了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能更加突出,管理人员通过定岗、定编、定职、定责,实行了目标管理,明确了岗位职责,使每个职工都能按照岗位要求开展工作,承担责任,有利于职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调整规范了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关系,使得水管单位多年存在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工程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初步确立了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新体制,形成了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能够促进工程管理工作良性循环的新型体制。
1.2确保了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来源
长期以来,受水利工程“重建轻管”思想和管理体制的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及维修养护经费严重不足,水利事业费财政拨款水平严重偏低,经费渠道不暢,使防洪工程得不到正常的维修,而导致防洪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安全隐患多,工程抗洪强度大大降低。
水管体制改革后,中央确立了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的来源。核定了水管单位人均经费水平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数额,根据预算实行了专项资金拨款,从而畅通了水管单位经费渠道,提高了财政经费保障水平,有效的解决了工程管理资金和维修养护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1.3优化了管理人员结构,提高了管理队伍管理水平。在改革前长期存在着人员年龄老化、知识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技术人员缺少等问题,不能适应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的新要求。通过本次水管体制改革,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撤并了一些行政科(办)室,精简了管理机构,解决了过去存在的内部机构设置不科学,机构臃肿等问题。比如:原县局机关十个科(办)室,改革后精简为六个职能科(办)室。按照“因事设岗”“以工定员”的原则,重新核定管理人员数量,在核定的岗位和人员编制限额内,根据本单位的职能配置,规定发展目标,工作任务。按照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原则,在定岗、定员、定编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分类推进了人事、劳动和工资等一系列内部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新的目标考核和新的内部分配制度,从而大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消除管养分离前因人设岗,工作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现象。优化了管理队伍结构,提高了管理队伍素质
水管体制改革以来运行状况的浅析与建议(宋广东 杜延丰 栾秀霞)
本文2010-03-12 14:52:53发表“农林鱼水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damishu.cn/article/150951.html